每次归程,都是为了更好出发;每次停歇,都是为了积蓄力量。
——《带上温暖,继续拼搏》
开学第二周要进行上期期末考,开学前抖音等视频中都有这样的信息:好想哭,二月份开学时,我的学生们,会带着空荡荡的脑袋,来考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所以第一周很多老师焦虑不已,为何会焦虑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彰显了自己的教育水平,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师优劣的一把尺子。学生倘若考的好了,大家会说:看,人家某某老师就是会教。即便之前工作态度不好,也可以忽略不计。学生倘若考的不好,那么即便工作态度再好,这个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成绩差。
大家依据着考试的班级排名,衡量着老师真的公平吗?第一名只有一个,班级多的时候,第18个班级和第1个班级的第一名的差距如何平衡?
对比之下,芬兰的教育更近人情。他们相信评比与评分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扭曲与竞争,反而丧失了鼓励老师们自我充实。进修的本质与意义。而且每个班级、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尽相同,老师既然不能选择学生,就不要强力去凸显自己的“教学成果”,再说,成果又如何能具体地被评估?
在芬兰,老师都是一样好。他们讲求平实、平等、高品质的教师师资培养。他们认为把老师们都拉去作比较,还真是连起跑点都不一样的“不公平”。
“平等、品质、公平”是芬兰教育中不断强调的。
人人都应赋予相同的机会,但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而不是真实人生的马拉松;况且,谁要是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就是最后的输家。
当整个社会从小到大都在比,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职场成就等无所不比,不管资源与人员配置是否不同,就大家搅在一起去比成效、打考核,丧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与互助,更让长期社会发展趋向狭窄的功利与恶性竞争。
老师一年之中会和校长一起讨论好几回,老师不仅自行制定出一整年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还要规划下一阶段或明年的教学计划要如何达成,总结去年之中最令自己满意的教学成绩是什么,为什么会让自己满意或不满意。
校长和老师一起以每个人不同的条件与情况去评估,这就是一种对自我期许的鼓励。
老师们从实际教学状况对现在与未来有所构思与规划,再加上回顾过去教学的讨论方式,让老师自己找到生涯规划的真谛,找到自我成长、策划的动力。
标榜从起跑点去衡量的分数至上评判法,真是不经意间拿了同一把尺,去衡量每个不同的孩子、老师与人员。
对教师不进行教学成绩考核是不行的,一把尺子,一样对待,吃大锅饭,对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师,对优秀教师是不公平的。
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对于提升学校教育和教学质量而言,既是一项重要手段又是一种提升工具,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学效果评价,所以教学效果评价是重要和必要的。
很多实践经验证明,尊重教师的自我评价,能让教师增强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因此芬兰的做法值得借鉴,升华教师自我评价,聚焦人才培养根本任务。营造思想自由、较为宽松的社会氛围,教师的自我尊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一定会主动思考自己的个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