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书学习,总会追求“省力”。
比如,比起读书,更喜欢“一张图讲透一本书”,“5分钟讲透一本书”…,并且追捧着各种工具,思维导图,拆书笔记…
乍一看是一件好事,因为时间省下了,脑力省下了。
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读书的关键永远在于“想”。
也就是说:花费多少脑力,能真正掌握和内化的知识有多少。
举个例子,以下三种策略,哪一种的长期记忆效果更好呢?
1、再认。读完文章之后做选择题,问你这几个选项,哪一个在文章出现过?
2、线索回忆。依据脉络图,把其余部分补充完整。
3、自由回忆。关掉页面,不依靠任何信息,回忆:“我刚才看到了什么?”“我得到了什么?”相信你能猜到,效果最佳的是自由回忆。因为大脑去“想”了,去绞尽脑汁进行“拆装”了。
所以,读再多的干货,看再多的笔记,不动脑也是没有用的,关键要有思考的痕迹。
怎样做到呢?
一再认。读完后我们要回忆一下这个问题,或是这个非常好的方法,在哪里出现过?出现的时期在哪?他背后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线索回忆。把知识变成自己经过思考内加工的过程。
三,再现。当我们已经把书合上,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用出来,那证明已经变成自己的了,这时候的我会内心升起喜悦。
所以书读的不在多不在量,而在每一个读的过程中的思考问题以及那句话,真正的让我们对一本书的精髓得以掌握,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能够用出来。
学了没有用,用了好用才有用,让我们把书读薄再读厚,最后变成我们自己的滋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