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公司的财务助理,当时她经常来找我这个职位的上一任陈姐姐玩,一来二去我俩也就是熟了起来。
之后,我们便很自然的聊到家庭啊、专业啊等等。
有天我问她:“你为什么大学选择会计这个专业呢?”
小李说:“因为我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专业,我妈说女生学个会计就挺不错,于是就听了我妈的话选了会计 。”
我说:“那你喜欢吗?”
“嗯~就那样吧,反正既不讨厌也不喜欢。”
小李说完这句话后,我俩都沉默了。虽然这个话题是由我提出来的,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接这个话题。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写照吗?
想起我小学到中学那会,在家的时候得听从家里人的。虽然家长们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但如果某件事不听从他们的话,便会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之后便是气呼呼的把我教训一顿。
因为我特别在乎他们的感受,所以事事都会听从他们的安排,最后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乖乖女”。
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必须严格服从要求,不许有其他任何想法,否则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学生。
在“学习为大”的学校里,一个个学生变成了只会学习的机器。这些人包括我在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许会说自己喜欢文科,也许会说自己喜欢理科。然后呢,到了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发现大学里没有了文科的政史,也没有了理科的物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
还记得当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爸爸特地赶回老家和我一起填。
我上来就问:“爸爸,你觉得我应该选什么专业啊,哪个专业好呀?”
爸爸反问道:“你自己想选哪个专业?”
“不知道呢。”
于是爸爸和我便翻开那本写满往年各院校各专业分数线的厚书,从晚上的八点选到了第二天凌晨三四点。
爸爸终于帮我选好了学校和专业,我才安心的睡觉去。
大一的时候发现选择的专业并不喜欢,于是便有了调剂专业的想法。不可避免的又去找了爸爸,将学校排名在前的那几个专业说给他听,让他帮我选择。
几经波折调到了全校最好的专业,发现自己又不喜欢。可是这下能怎么办呢,难道退学不念了吗?
我们每次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是一旦别人问我们:“那你到底喜欢什么呢?”便会把我们问的哑口无言。
我的好友L从大二的时候便着手考研的事情了。等到了大三的时候,便会看见她每天早早的去学校图书馆门口排队占位置。
大三的那两个月暑假她也没有回家,因为她觉得留在学校能够心无旁骛的学习。
L在考研前的两三个月便疯狂的刷题、背书,经常看到她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十点多才回宿舍,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
之后,考研分数线下来了,初试、复试的成绩都挺不错的,顺利的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当她跟着硕导做毕业项目时,导师问了她一句:“你以后打算往这个专业的哪个方向发展?”
L默默回了一句:“我以后可能不干这一行。”
这些也都是L后来和我说的,因为她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考研只是为不想找工作做个借口罢了。
我俩都是一样的人,做了这么多年的乖乖女,早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想法。看似努力的人生,不过是一副空壳在小心谨慎的前行罢了。
眨眼间,二十几岁的年龄,在家长的眼里到了谈婚论嫁的时段。
过年期间,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永远离不开“谈婚论嫁”这四个字。
“哎呦,你这个年龄好结婚了,有没有对象啊?父母是做什么的?结婚的时候至少得有套房啊,生个孩子给公婆带,你该上你的班......”
想想我这二十三岁的单身的花季年龄,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完成,哪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我就必须得结婚。
这次,我没忍住,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不要那么早结婚,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呢。就算结婚,我也能接受对方没房没车,为什么一定要父母买呀。生了孩子我也要自己抚养,隔代基本带不还孩子的......”
我鼓起勇气说出来的这一大堆,遭到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舌唇攻击,觉得我这样说就是不懂事,他们的才是最正确的。
令自己高兴的是,也许到了外面见识的更多,这次突然好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太在乎他们的感受,最后受伤的都是自己。
我们生在了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时代,觉得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就好了,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敬。但往往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丢失了我们自己,没了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爱做什么,像一个木偶一样,家里人把我们往哪里牵我们就往哪里走。
这个错不在于父母,也不在于我们,而是当下大环境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行动起来,找到自己爱做的喜欢做的,培养自己的主见和思考能力,以及换种方法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