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7岁少年跳桥自杀:中国孩子已经变了,家长还在执迷不悟!

17岁少年跳桥自杀:中国孩子已经变了,家长还在执迷不悟!

作者: PPP产业大讲堂 | 来源:发表于2019-04-20 15:46 被阅读0次

    4月17日晚上10点,一名少年在上海卢浦大桥跳桥自杀。

    正是人生最美好的花样年华,眨眼间说没就没。

    男孩是一名17岁的在校职高二学生,据说他在学校与同学产生了冲突,遭遇了母亲的一段批评。

    母亲载着他途径卢浦大桥时,不知为何将车停在危险的路中间,少年随即打开车门纵身跳下大桥。

    这一瞬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反应慢的人都会有点错愕不及。

    从视频细节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少年跳桥之前,母亲将车停在大桥中间,打开了双闪,起身离座不停的对孩子责骂。

    据报道,男孩跳桥当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事后又遭其母亲批评,于是冲下车毫不犹豫从卢浦大桥跳下去了。

    这个视频只有短短几秒钟,我反复看了无数次,每次都为男孩那个决绝的背影所心痛。

    一个家庭,说毁就毁了,这位母亲的余生会怎样,真的是难以想象。

    有不少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说两句就受不了。

    不喜欢一出事就指责孩子脆弱、任性。悲剧的发生,往往不是一方的问题,这位母亲的做法,显然也有着不小的问题。

    将车停在车来车往的大桥上,下车和儿子说话,这种做法本来就是不够理智的。

    并不是要指责这位母亲,一是没资格,二是她已经够难受了,孩子的离开将可能是她这辈子都挥之不去的阴影。

    今天聊这些,是希望这样的悲剧以后能少一点,通过这件事能够带去一些警醒和启示。

    01人生的很多不幸,皆是因情绪失控

    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往往是不能做到好好说话的,而这通常也是悲剧发生的开始。

    下面这张动图,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

    可以脑补出这样的场景:

    父亲看到儿子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所事事,恨铁不成钢的他,掏出一把已经上膛的手枪,放在儿子的面前:“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电脑,你这个废物还活着干什么,死了算了!

    本是说的一句气话,或吓唬吓唬儿子,却不想孩子真的拿起手枪,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响,这位父亲还以为孩子是在「装死」,上去就是一巴掌扇下去,却发现儿子是真的自杀了。

    夫妻二人悲痛地满地打滚...

    这样的悲剧,其实一直都在上演着。

    作家槽值曾在《一个家庭的悲剧,从不好好说话》写到这样一个新闻:16岁的花季少女因为经常被父母骂,服毒自杀。

    在她自杀之前,她刚刚又挨了两场骂,仅仅只是因为穿衣服太慢和洗头时间太长。

    她在被骂完之后,假装自己肚子疼,要回房间休息,然后她在房间义无反顾地喝下了一瓶早就准备好的毒药。

    父母当时没有注意到女儿的情况,等过了十二点,父母把她的房间踹开,才发现她早已停止了呼吸。

    女儿房间怎么会有毒药的?父亲想不通,可是他们更想不通的是,他们的女儿曾用他们的手机搜索过“安乐死”,甚至还在网上购买过一把刀。

    对于死亡,她早就准备了很久很久。

    看过《语言暴力》这样一个纪录片,印象极为深刻。

    视频中,孩子的父母经常骂他们:“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

    在父母这样的一种长期的辱骂和发泄式的打骂中,孩子要么变成了杀人放火的少年犯,要么真的去死了。

    可能大多数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只会在他们的教育下唯唯诺诺的孩子,都是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自杀他们早就考虑过很多次。

    上海跳桥时间后,网上对“十七岁少年跳桥自杀”的评论,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听过这样一句话,长大后,父母等孩子的一声道谢,而孩子还在等他们当年的道歉。

    或许对父母来说,这只是他们漫长的人生当中一句无心的话,一个没忍住的冲动,而对孩子来说,它就像是一个烟头,把他们内心的黑洞烫得无限大。

    大家还记得那个在高考后自杀的男孩小斯吗?他在遗书里对父母写到: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拿回去,心烦。

    这是一种怎样的恨意和薄凉?

    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就在这个17岁少年跳桥自杀后,全网都是一片倒地指责死者: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所以,请不要说那些放弃生命的孩子是娇生惯养,死不足惜,他们只是内心的情绪已经压抑到了极致,他们心理上的疼痛和伤害比物质上要严重一百倍。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对自己口中的语言暴力不以为意,甚至会认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我是生你养你的父母,说你几句怎么了;我是给你发工资的老板,骂你几句怎么了...

    但正所谓,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你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句话,却可能给别人造成无法抹去的伤害,甚至可能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悲剧呢?

    究其本质,是家长越来越不懂孩子!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激荡的大年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一代孩子所面对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他们需要展翅高飞,而老师和家长们,却还在用原来的世界观去套他们,显然就会产生很多错位。

    正如教育家怀特所言:“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

    各位父母,你真的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有教育专家在接触了大量的家庭后认为,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

    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

    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下面的文章,是教育学者陈默的一篇经典旧作,早点看,还不晚!

    中国孩子已经变了,家长还在执迷不悟!

    1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孩子们太可怜了。

    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她天天在吃抗抑郁症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跳广场舞。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行,他才不会有一考试就焦虑。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2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

    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激荡的大年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一代孩子所面对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诚心的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读懂这一代人!

    3

    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

    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

    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

    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4

    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

    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他们没有经过WHWH大革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

    5

    当今都市里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中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

    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

    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

    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

    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有负责德育的校长,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

    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

    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6

    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

    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

    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

    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7

    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作为家长,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

    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

    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

    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

    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希望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到底需要什么?

    当然若你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岁少年跳桥自杀:中国孩子已经变了,家长还在执迷不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kl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