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四合院》拍的有很强的时代感。虽然故事发生在胡同里,但却是整个国家自解放建国以来几代人生活历程的缩影和写照。既充满了北京胡同里的特性,又有着当时社会的普遍性。剧情画面每次出现到镜头快进入四合院门口,瞬间定格在写有某某供销社的竖长牌匾时,让我无比亲切。包括主人公傻柱的职业,与我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所见所闻颇为接近。因为我的父亲职业就是单位的厨师,工作在供销社的食堂。想当年也是在当地小有一点名气的。也同傻柱一样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被请出去长勺。也会接受面额不等的酬劳,或者是烟酒。唯一没有网兜饭盒!拿手菜也有很多,只是如今年岁大了,厨师的职业病也落下了,家里便很少会大张旗鼓的做硬菜了。很多硬菜没有食堂那么一套家当和量,家庭饮食是很难费力气张罗出来。还是相当的怀念过去。再有过年用红纸包裹压岁钱,并且给太太一辈的磕头说吉祥话,幼年时期我也曾那样做过。剧情中太多这样典型的画面呈现了。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整部剧充满了人情味,相互感恩和极大的宽容。包括矛盾的纠缠,恩怨的化解等等。这种氛围是小众的群体之间最容易产生和培养出来的情感冲突。剧情围绕着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发展,承载了社会进程的演变与人情世故的变迁。我想自五十年代开始,每一代人看过该片都会浮现出各自不同时期的经历和记忆。无论是害怕痛苦的,高兴期待的,还是失望难过的……都容易让人产生巨大的时代共鸣和记忆回望。
现今的社会,城市越大,人情味越是淡薄。因为人们都在忙碌着实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梦想。抽不出多余的精力去围绕着琐碎的生活与周围的人慢慢相处。也不会去管他人的闲事。而城市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发挥出情感交流的基本支撑点。这即是小范围社交效应。抬头不见低头见,人都会有困难,有需要人帮助的时候。那么就需要或多或少的去替他人考虑,为他人付出一些东西。也惧怕熟人在背后的议论和评价。相反人与人离得距离远,有避免见面的条件,仔细去看人们之间就显得疏远,甚至于事不关己的冷漠感。综上所述,这种人情味一定是存在于街坊邻居之间很近的社交范围,即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切,且至少彼此了解见证在两代人以上的土著居民才算是够得着一个“老”邻居。有一个共同的聚集点,不论是院子里还是街巷口,脱离了这种氛围因素,人情味就变得寡淡!
看看如今的城市单元楼,除了上下班时间,人流攒动,余下的家家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家的生活。楼下能在一起交流交流的也多是大爷大妈们,他们有这个消遣的时间,也渴望着同同年岁的人之间进行交流。年轻人也就只有宝妈们还能因为孩子窜起一个育儿的话题。即便如此也多少透着防备和保留。不得不让人有些许唏嘘。我想只有生活节奏慢下来,人与人回归到平和相处的基本点,恐怕那样的情味才是真的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