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
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有关他的事迹见《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三国演义》中与关羽相关的事迹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等。南宋以后及明清皆有封谥,他的个人身份、地位不断地提高。民间习俗称为关公、关二爷;历代政府把他供祀在庙堂之上,岁时祭享,谥为武圣人,与孔丘称文圣相对称。
以上为我们之前对关羽的印象,且大部分人对于关羽的印象一直都是《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形象:身骑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顶戴青巾皂角帽,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如抹朱,卧蚕眉,丹凤眼,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但是真实历史上的关羽,实际上和《三国演义》塑造的艺术形象还是有点差别的。
一,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并不存在。
《三国演义》中,关羽投降曹操后,关羽曹操赏赐的金银财宝不假辞色,唯有曹操送的赤兔马爱不释手。然而我们基于正常的逻辑推理就可以明白,关于赤兔马的描述根本不符事实。吕布确实是有一匹赤兔马,但是算算吕布使用的年限和马的年龄就可以知道,就算那时候赤兔马还活着,都已经是老马了,曹操又怎么可能留下吕布的老马,后面还送关羽呢。
还有青龙偃月刀,这是把镔铁铸成的长柄大刀。但是在冶铁技术还没有达到条件,马钧的水排还没有发明的汉代,冶铁的温度根本达不到可以铸造出厚重的大刀。据考证根本就没有长柄刀,所以青龙偃月那种东西,是后世杜撰的可能性极大。
二、温酒斩华雄是虚构的。
“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名震诸侯之始,体现了关羽威震天下的盖世武功。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实际上,华雄并不是被关羽斩杀的。据《三国志》记载,孙坚参与讨伐董卓之役时,为徐荣击败、逃跑,后来收拾败军,在阳人进行戏剧性的大反击,大破董卓军,并将华雄击败枭首。
三、没有屯土山约三事,只有诛颜良,没有斩文丑。
刘备逃出许昌以后,袭杀车胄,占岭徐州继续成为割据的军阀,那时他派关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职务。不久之后,曹操大军来攻,刘备败走,关羽被抓获了。这里没有什么屯土山约三事,什么忠义护嫂的感人事迹,史书上很简单的一句话——“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魏书》中记载,袁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袁绍自己引兵至黎阳,准备渡河。四月的时候,曹操领兵救援刘延。这时候,荀攸献计,先假装渡河抄袭袁军后路,吸引袁军西进,然后精兵奇袭白马。颜良果然中计,仓促应战,曹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并没有具体指明说谁杀的颜良。而《蜀书》中倒是记载了了关羽的这一功劳:“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说明关羽的勇力还是有的,并非完全杜撰。而后,关羽就辞职去找刘备了,所以也就没有后来的斩文丑了。
四、关羽的大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江东大将吕蒙趁着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
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诟骂孙权为犬,双方关系越来越僵。正如《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所诉:"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所以导致了孙氏集团背后插刀的行为。
虽然历史上的关羽与演义中的关羽形象有所差别,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关羽在历史中依旧是一位武功盖世的万人敌,善练兵,有忠义,投降曹操后,帮助曹操斩杀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此为义。而报答曹操后,关羽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回到刘备身边,此为忠。正是本身就有着国士无双的忠义之心,后世方才能以神话表尊崇之心。
正是:
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
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