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我大概用了两天的空闲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记录。作者高铭历经四年,与上百名精神病患者深入交流,整理出四十多个访谈记录从而写成本书。每个故事的主角都对应一名不同的精神病人,内容以对话形式围绕作者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观展开,此外还涉及到很少一部分心理活动和人物环境描写。作者高铭,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等学科,是一个对未知充满强烈好奇心的人,这为他与精神病人的交流打下基础。
初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真有意思,读完第一个故事,我就发现自己爱上这本书了,因为精神病人的世界真的太好玩了。作者在开篇就说过精神病人与我们没有太多不同,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世界观在常人眼里是匪夷所思,所以他们会做一些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以第一个访谈为例,该篇的精神病人把自己当成一部小说的主角,同时也是作者,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书中的角色,发生的事也是剧情安排。单看世界观,会觉得他们脑子不正常,这样想问题完全不符合逻辑,很多事情根本解释不通,比如作者的来访也是他安排的吗?在他们的访谈中,作者问了许多问题想打破患者的世界观,但患者总可以将所有发生的事和动机联系起来。比如作者总是反其道问一些刁钻的问题,患者会说他安排作者出现的目的就是扰乱自己的情绪,而作者恰巧就这样做了。我和作者一样,掉进了患者的世界观且无法反驳,因为从患者的角度看,他的世界观确实坚不可摧。以前我觉得精神病人做那些奇奇怪怪的举动完全是无意识的,现在才知道,他们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及背后的动机与意义。他们的反常行为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简直不要太正常,相反,他们反而觉得我们普通人不正常。我从没想过,我们那些看似非常正常的行为却被他们嗤之以鼻,他们压根没把我们放在眼里。所以啊,他们的反常不是错的,想问题的思路和角度不一样,必定导致行为不一样。
后面看到的奇奇怪怪的世界观多了,我产生了新的疑问:这些故事是真的吗?搜索得到的答案是有30%的虚构。当时的反应就是“啊,原来有编的成分啊!”有些失望,因为有虚构,就说明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改动,而我还是喜欢真实的有意思的东西,毕竟天马行空的想象谁都会。再看后面的故事时,我总觉得有些没劲,带着这种心情,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后面再一想,30%的虚构,但精神病人本身的世界观节应该是真的,单看这些世界观,也确实有意思。这样想,我又抱着好奇与热情继续看了下去。
精神病人的世界观除了本身的匪夷所思外,用在解释一些未知事物上倒是经常行得通。有时我都会怀疑他们说的指不定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呢。经常,我都会跟着书中的那些世界观去看问题,去想这样的解释合不合理,是不是可信。我先入为主的观念是不信的,和作者一样,我们都相信科学。所以,我也和作者一样,总想找现实中的证据去推翻他们的结论。不过他们总会找到合理的解释,作者也经常为此头疼不已,翻来覆去思考。我还好,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去求证。每当我觉得自己的思维快要陷进那些无论如果也找不到准确答案的问题中时,我都会马上跳出来,想着“是不是真的跟我也没什么关系,也不影响我的生活,我这么多年这样还是过了,也没遇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要是以后真的发生了再说吧”。这样想着,我就能很快脱离这个思维局限,想想自己真实简单的生活,觉得现在挺好的,至少快乐。另外,也多亏作者在书中经常强调不要把精神病人的话太当真。这也是作者的一些精神病医师朋友劝告作者的,他们总是在作者纠结那些世界观对错时对他说:太纠结那些精神病人说的话,早晚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精神病。
读完了这本书,自己也有很多其他的体会。第一个体会就是,许多东西,不去深入接触了解,只看表象就随意评判真的非常片面,特别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我们总是喜欢通过一些对方的行为得出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结论。但实际呢?每个人的行为都只是表象,而表象的背后总是有原因和动机,也就是本质。我们有时看不到,但不代表没有。即使平时的闲聊说的话,也是有意义的。或许我们是无聊了想让自己开心,就去和别人聊聊;或是我们想了解些什么信息,这些信息能对自己有什么用,所以也去与人交流。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其实也是我们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有心理需求,知道自己的心理需求,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二个体会则是,理解与接受真的是两回事。虽然了解了这些精神病人的世界让我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但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们接触要产生一定互动和联系的话,应该是比较痛苦的吧。每个人的需求,总是需要外界的配合。一个世界观与自己不同的人,是没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当然,自己也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那么长期下去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虽然他们的世界很有趣很有意思,但是那也只是我作为旁观者的角度,当我作为参与者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正因为这些不同,才让他们在现实世界被排挤。
以前的我总喜欢跟熟的不熟的人聊得热火朝天,对于不同的观点,我也喜欢去反驳,总希望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现在我倒是学着做一个旁观者,不要总是做一个参与者,我指的是对那些不太熟的人。即使因为客观因素必须朝夕相处的人,我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啥都说,非得跟别人混成熟人。当我有这样的想法并去实践了后,我发现生活真的轻松很多。我们都需要社会联系,但是不需要那么紧密,真正的内心需求就交给那些我们信得过的人处理吧,而不是对遇见的每一个人掏心掏肺。越了解自己就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才能获得。这个过程要慢一点,要细心一点。
说回这本书吧。其中还有一个印象很深的地方是作者与一个心理师朋友的聊天对话。我和作者有些相似的地方,我们都喜欢这些稀奇古怪的事,也总喜欢去寻找这些事背后的原因,而且我们都喜欢用逻辑去推理。这也是为什么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思路那么通畅,因为作者对话题的深入和转移与我心里想的很一致,所以看书的时候酣畅淋漓。那篇对话主要是心理师探寻作者对这些事情好奇的原因,并且刨根问底地追寻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需求。说实话,我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好奇心重,喜欢探索,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了解这些事,我也只能这么回答,从没想过好奇心背后还有其他真正的内心需求。随着心理师和作者的对话深入,最后心理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作者内心真正的动机:作者的控制欲太强了。我心里一惊,这个问题我不是没有思考过,而且我也觉得自己有一点点,不过好奇心能体现控制欲强?我有些惊讶。心理师解释因为这些稀奇古怪的事超过了我们的认知和了解,属于未知,而控制欲就体现在想要掌控一些东西上面。正常人都会对自己在意的东西有控制欲,例如事业,爱情等,这些也是正常的。但是心理师说对于这个世界的未知却总想找到答案就是控制欲太强的体现了,那些东西跟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知道了或者不知道并不会怎么影响自己。作者却总想弄明白这些未知,就是因为不确定会让人心里焦虑,不安,而控制才能让人安稳。这话说得很符合我的心理,正因为我已经有了这种认识,所以现在有时遇到这种老想搞明白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时,就会突然反应过来: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这样一想就能马上回到现实中那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不再继续纠缠那些不确定了。作者自己也承认,他对于这个世界很疑惑,充满质疑,总想从不同的世界观中找到一种可以完美解释一切现象的说法,这样就可以跟着这套标准找到安全感。不过到最后,作者放弃了上传剩下的手稿,选择结束自己的这一探索过程。我也跟着作者一起,不再想继续追寻那些未知,不再想找什么答案,因为我已经明白,这世界的运作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科学家们也只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不能用一个标准解释来解决所有未知问题。在作者的最后一个故事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或许作者从她的回答里找到了解开自己心结的答案。而我虽然很早就不再纠结自己的心结,但那个女孩说的一些话确实让我有些感触。
我还是想讲一下这个故事。女孩的世界观很完善且很有道理,不是那种空中楼阁,而是有一定科学基础的。就像作者说的那样,真正最让人抓狂的就是这种基于科学事实,同时又合理推理得到的世界观,完善到你无法反驳。在最后这篇与女孩的交流中,作者就是这样的感受,他搜集了许多资料也无法推翻女孩的观点,可要承认这个世界观又颠覆了传统的已有的世界观。所以他跟女孩说的是,虽然很有道理,但他不相信。女孩没有歇斯底里,相反她倒是很理解作者和与她不同的世界观。他们讨论的问题到最后其实是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也就是精神与物质。按照讨论来看,精神是脱离肉体的,它可以游离出来,所以很多时候思想和现实会脱节。我们的肉体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但是精神没有,若是想实现精神的世界,那么就需要克服现实的限制。我们肉体的限制不止客观上的限制,还有很多社会因素,我们必须遵守规则。女孩提到了狼孩,他们可以和狼跑得一样快,可以和狼有一样强大敏锐的嗅觉和尖锐的牙齿。这是精神的作用,精神上承认了自己是狼,那么肉体就会跟着有这些狼的特征。但我们如果想着自己会飞,为什么不会飞呢?因为精神并没有承认这一点,这只是想当然。真正的精神,是根本不去考虑是否合理,而是就是这样认为的,就像饿了就要吃饭一样,我们根本不需要去考虑是不是该这样。一开始的精神是由环境决定的,我们的精神在受影响,环境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到精神的深处,所以许多看似下意识无意义的行为都反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人,我们已经不能再决定重新有一种脱离实际的精神存在了,毕竟在这个社会活下去才是最首要的任务。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在社会规则中有自己不同的精神世界。作者最后的总结很有道理:那些真正的大牛都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很完整。他们与空想家根本的区别在于,牛人会应用。拿到了钥匙,并且能够使用才是真正的厉害。我又想起了那句话:你的能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敢想敢做,会想能做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我依旧相信知行合一的力量。
该书虽是以对话形式展开,但是书中一些描述性或总结性的句段依旧让人印象深刻。我摘抄了一些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句段与大家分享。
1.容貌配合表情简直可爱的一塌糊涂。这是作者对其中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描述。就是这句描述,走进了我的心,一个活灵活现的可爱少女就这样出现在我眼前。一定是非常可爱的女孩子才能让一个以逻辑思维主导的男人有这样的感受吧。
2.问题不在于他想的太多了,或是其他人想的太少了。而是对我们来说,未知太多了。如果非得用奴役这个词的话,那我们都是被未知所奴役着。直到终于我们看透、看清了所有事物的那一天。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没有行动得出具体的结论前,一切都是假设。有人习惯于在行动前推理、分析,也有人习惯于速战速决地行动,还有人直接不去做也不去想。我们无法说明谁想太多或想太少,但只要愿意行动,这一切假设都可以得到结果,只是有好有坏。不想做的人当然不愿想,想做的人又会有顾虑。在未知面前,我们也不是那么无能为力,我们依旧可以选择,但行动总是比空想或逃避更能减缓未知的恐惧。
3.自从我习惯于沉迷在逻辑分析与理性辨析后,从未觉得感情竟然是如此的重要。有时,我也喜欢理性看待问题,这样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且不受情绪干扰。体验到这种好处,就越来越觉得情感一无是处,除了暂时的荷尔蒙快感,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没有那些情感,我可以给人稳重的感觉,自己做事也高效。但是我却缺少了一些活力和生机,缺少了一些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鲜活生命力。当我无意间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才会再一次感叹情感不是一无是处的,它让我活得鲜艳明亮,生机勃勃。我需要这种不能解决问题又浪费时间的事物,因为它的本质是美好的。情感与思想,我一样也缺不了。
4.千万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会疯的。虽然平时接触不到什么精神病人,但是我却经常深想一些暂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不会让我疯,但会让我抓狂,总是一会儿豁然开朗,一会儿又原路返回,实际什么也没做,情绪却在体验过山车般的感觉。现在我开导自己的就是,做点什么吧,做了总会有收获,不管好坏总比瞎想既浪费了时间情绪还越来越差来得划算。
5.拼命奔跑,以保持在原地。现在这个社会,不动就会落后,而不停地向前走,其实也只是跟上了大部队而已。以前总想超过谁,现在是想着别掉队就行了,我不想当个需要别人照顾的人。所以,终身学习是必要的。
6.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前面的想太多和想太少让我懂得不要过度纠结一些不确定的事,但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却让我知道,不纠结不代表放弃。放弃是曾经没有答案的问题突然有了希望自己也视而不见,而充满期待则是没有答案的时候我先放在那里,专注当下,当事情有了转机后我依旧可以看得见并采取行动。
7.如果你打算得到一些从没得到过的东西,那么你就得去做一些从没做过的事。有时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和过去不一样,希望自己能拥有什么,可是不采取行动的话,那些我想要的东西从来都不会属于我。当然,我试过行动然后得到了想要的,可是最后依旧失去了。问题出在行动的方式上。想要一样东西肯定是要行动的,而具体要如何行动直接决定了最后与这个东西的关系。有时候怎么做比做不做更重要。
8.社会的结构在于延续和稳定,在同等一个规则下,既要学会遵守这个规则,还要在规则中胜出。有了规则,并不等于失去了自由和自我,相反,这是能更好展现实力的条件。随心所欲的环境带来的可能是脱离实际的天马行空,而遵守规则却又能将其玩弄于鼓掌才是一个人实力的真正体现。
9.聪明不聪明,其实不是第一位重要的,第一位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够承担自己的聪明和才华!
10.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这和上一句其实表达了一个意思。有天赋是让人羡慕的,因为只需付出较少的汗水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勤奋总是被人嫌弃,因为这代表了天赋不够,需要下苦功夫后天弥补。聪明人爱瞧不起勤奋的人,他们也总爱炫耀自己毫不费力就得来的成果。我自认为自己不聪明,所以我从没停止过努力,确实走了很多弯路,但是现在依旧获得了许多成果。不全力以赴失败后就可以说自己还没尽力,拼尽全力失败后就容易受到来自别人的嘲笑。有时觉得可笑,懒惰的人不付出没人说什么,可勤奋的人付出了没结果反而被嘲笑。后面渐渐觉得,天赋虽然让人羡慕,但是我们不能选择,也不会有人说三道四。而勤奋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选择这条路又会吃太多苦,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的。所以那些坚持不下来的人为了自己的良心过得去,只能通过嘲笑别人来获得一点安慰。没有人不想成功,可却有一大堆人做不到全力以赴,他们就宣称自己不想要。有时周围的环境会让我迷失自己,我勤奋,但是却总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我是个敏感不太自信的人,所以我只能通过最后的成果来堵住那些人的嘴,我确实做到了,可是好多时候,我却觉得累。我知道自己拼得过头了,但是一个被经常打压的人除了用行动,其他什么也不能让那些人闭嘴。不过现在我倒是学会了不在乎他们的闲言碎语,他们说我懒,说我太拼了也好,我累了就休息,想要什么就去做。我不用刻意去用结果证明什么,因为我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会好好安排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不强迫自己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目标。以前的我有一个弱点,准确地说现在依旧有一点,那就是谁要说我怎么样,而我不是那个样子的话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这样做的好处是那些压力让我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坏处就是我好累啊,有时会忘了自己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一度以为自己没有自我,活在别人的看法中,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追求的东西确实是我自己想要的,我内心想实现的目标,但是恰好别人说三道四后我的目标就不单纯了,附加了一层我还要证明自己。如果只看自己的目标,我不会这么拼,或者说结果不如意但我尽力后心里也不会遗憾。但加上证明自己后,当结果不是最好的,我就会难受,因为要证明自己的话我就想用最出色的成绩堵住他们的嘴。好在现在我看开了,凭着以前的良好习惯,我可以在追求自己目标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同时也能在感觉累的时候适当放松而不觉得愧疚。自己的身体,自己还是要好好照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