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的三种猜想——
打破了教室的壁垒,学生通过全市学习中心提供的优质课程集体学习。
学生既可以听班上老师的课,也可以去网上购买好课程。
有的老师门庭若市,有的老师门庭冷落。
“未来已来,我们必然要有所准备,才不会被教育现状、学生所‘抛弃’。”在徐建利看来,虽然学生暂时有些茫然无措,但教师才是面临更大挑战的群体。
首先,当一大批师德好、素养高、能力强的教师出现在网络上时,对于专业素养不突出的教师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甚至还会出现,学生不愿听班上老师的课,情愿去网上购买好课程的情况。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更理性,有更清晰的判断,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毕竟扁平的课与丰盈的课,带给学生的收获与精神的滋养是不同的。
其次,如果“未来学校”打破了教室的壁垒,以全市的学习中心为核心,学生通过服务中心提供的优质课程来集体学习,学习中心不仅提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最优质资源,而且配有师德好、懂心理学的导师,实施导师制,一位导师跟踪几位学生,作为成长导师,这样必然需要身兼多能及专业性极强的教师。
再次,在“未来学校”,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课时,有灵魂的课,有料、有趣、有精神的课,便是家长与学生的首选,那么可能会出现门庭若市或门庭冷落的差别。
“纵然教育需要面对面的思想交流、情感的链接、彼此的表情互递等,但未来毕竟有太多的不确定。对于教师而言,锤炼好自身专业,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更好地为自身教育、教学服务,才是不二选择。”徐建利说。
共同面对,守望成长
面对突然而至的疫情与未来教育,家长如何作为?以下是徐建利给家长的建议——
共同学习,尊重个性
不学习跟不上时代节奏,更不能拥有很好的未来。面对这个特殊的假期,不妨与孩子一起好好看几本书和电影,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做一个爱学习的榜样。
如何强调读书带给孩子的力量都不为过,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读。
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特有的天赋、秉性,与其要求孩子一定要实现怎样的目标,或者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不如发挥孩子的自身特点,在维持现状有所提升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兼顾兴趣,使孩子能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中学习。而兴趣的迁移,也往往能够促发学习的提升。
共同探讨,反思生命
面对灾难,人性尽显,各种观点也层出不穷,总有错,总有对,还有些无关紧要的。面对这些信息时,如何通过合理推断来理性分析,厘清背后的深层原因,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分析、判断。
面对疫情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的生命价值。孩子不能只活在父母所希望主宰的世界中,他们有选择更好的未来的权利。
生命是如此之重,又是如此脆弱,珍惜孩子生命,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遵循孩子的发展现状,活出他们的生命状态。父母手中有一根放风筝的线,必要时拉一下,以便更好地上扬。更多的时候,只是守望成长。
共同锻炼,积蓄能量
好的体魄是一切生活的源头与基石,和孩子一起锻炼,为未来积蓄能量,从内在来说,现在付出的汗水是积极面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就是拼命硬干的人,无问生死,坚定前行。这份责任与担当,是每个时代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所在。一个孩子只有明白这个道理,他的暂时落后,其实也是在为他们的未来积蓄一种能量。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会爆发出来。
共同悦纳,和谐共生
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敌对”状态,源自诸多因素,但双方肯定都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能否与孩子和平相处,在于是否会用欣赏与期待的眼光,还是用批评、指责的目光看待孩子。
悦纳孩子的缺点,提醒并鼓励他,慢慢地他就会改进,反之,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源头,只有孩子愿意接受,才会得以改正。
悦纳孩子,也是真正地悦纳自己。不仅要悦纳人,同样也要悦纳自然。给孩子传达人只有与动物和谐相处,才会真正享有现世安稳的生活,其实未来何尝不是如此。
最后的话——
“面对疫情与未来,教育一定要有所作为,但这未必是急着把课堂的知识,隔着屏幕及时传递给学生,而是静下来、慢下来,学习、思考、探讨如何适应,如何去改进,我们才可以变得更好,未来才真正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