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期待已久的,想要实现个人成长积累个人价值的目的,终于有方向了,终于有希望了。
说一说这次课程对我触动最大的3个点。第一点,关于习惯与自我成长的关系。短短的三十几分钟的课程里面,其中与习惯紧密相关的几个词义,老师的解说让人耳目一新。自我成长老师对它的定义是个人价值的积累;而自我管理老师对他的释义是投入成本,解决获得价值积累效能的问题。而关于习惯,我们之所以想要养成习惯,就是为了获得个人成长,获得个人价值的积累。
习惯恰恰是自我管理的一种手段,它能够帮我们达成个人成长的目的,通过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积累。而习惯是在我们自身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它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一种自我管理手段。在这个观点被更新之前,我自身的内存里,对个人成长,对自我管理以及习惯并没有这么清晰深刻的认识。以往在我的意识里,成长,大概,就是获得进步的意思;而自我管理,嗯,可能就是通过对自己的懒散行为进行一些约束然后逼着自己,去做一些能够让自己获得知识的一些事情,自我管理大概就是,尽可能的完全靠毅力去除一些不太好的,不利于个人成长的一些事情,比如懒惰、没有目标性、整天得过且过……,然后逼着自己,靠坚持,去做一些有益于个人成长的事情,比如早起,做早餐吃,跑步、听各种课程……。至于习惯,个人成长和自我管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也从未深刻的思考过。
第二点,关于本质。易仁永澄老师,在课堂上讲过一句话,说凡事要以本质为导向。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心里惊了一下。很多时候,关于一些前辈、行业大拿、亦或是我们心里的导师苦口婆心的一些大道理,我们听了,然而只限于听过而已,可并没有深入的去思考分析过。所以那些只是一听而过的大道理,对我们并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以本质为导向,这是易仁永澄老师,在博客里、在微课上,无数次强调的一个词。大概是无数次苦口婆心的去强调一件事情,才让我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关于习惯养成的讲解,易仁永澄老师践行着他的理念,以本质为导向进行剖析习惯养成。在易仁永澄老师的引导下我问自己:为什么那些好习惯我总是无法养成,为什么我总不能坚持?答案是,对我来说,纵然我对自己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现状,感到极度不满意,我对自己的不如人意,感到痛苦和绝望,以至于有时陷入怀疑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的自怜情绪中,可,完全靠毅力靠坚持去持续做一件事,去养成一种好习惯,实在是太过痛苦,这种痛源于在坚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靠自己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痛苦随着“坚持”这种状态,持续的提醒着我。纵然我有再大的决心去改变,也总会时不时的放弃养成好习惯这种行为。所以大部分时候我更愿意,用一种忙碌的状态,去掩饰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困境的痛苦。对自身现状不满的痛苦,会被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和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情景下进行低温冷藏,便也不再觉得痛苦了,这或许也是一种自我麻醉,因为苦于没有方法,没有指引,没有方向。
人的行为总是取决于我们的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抉择,感性与理性就好比象与骑象人的关系。无法坚持去养成一个习惯,这在以往,或许我会陷入完全自我否定的状态。而易仁永澄,让我明白,我,不过是方法不对而已,找到养成习惯的本质,通过刻意训练一些方法让象跟着骑象人走,坚持去做一件事也就会容易很多。
第三点,关于人类行为本质。易仁永澄老师在习惯养成的讲解中给出了一套TMBRT模型-习惯的本质,共包含5个要素,其中动机象征着大象,骑象人则包含了4个要素,行为、触发器、触发器敏锐度、奖励。从这个人类行为本质模型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养成习惯可以从这五个要素中去寻求支持,动机(压力、意义、方向、难度)、触发器、行为(计划、规律、风险防范)、奖励(反馈、奖励)。至于具体的实施过程,我期待易仁永澄组织的海比特训练营带给我更完善的系统支持。
最后课堂上老师给出的万能句式if……then……,我认为对做计划会很实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防范,无法很好的执行时可以用这个句式来做规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