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从罗辑思维时期,大概是3,4年前,大概是我,高三暑假就开始关注罗胖,从逻辑思维,之后推出得到,到如今估值百亿。
买了不少专栏,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卓克的科学思维,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等等,至今我也还是每天听本书和电子书的会员。
说能有多大帮助,看完之后,整个人,脱胎换骨;思维,白日飞升,那是胡扯。
它的帮助也仅仅是帮打开一扇大门,给你一条路,路还是得靠你自己走。
现在网上的课程,很多,各式各样。高质量的,有之;割你韭菜的,更多。
相比起来,得到的品质,还是不错的。
我得提醒一个事儿。
我就曾经走过这个误区,就是,只听个课程就想怎样怎样,确实会很“焦虑”,听的时候,确实带劲,仔细一想,确实没啥。
所以,之前有段时间网上有个言论,说:罗振宇,贩卖焦虑。其实,人还真没啥错,花了199给自己开个门,这买卖还可以,不过自己当时确实是期待过高,产生了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妄念。
慢慢地,我弄清楚两点:
1.罗老师本身还是个商人,是企业家,不是老师。人没义务非让你学会,那是你的事儿,其实老师也没义务。
2.所有的学习,本质上还是自学。
就像你上学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考试,老师也没有要求,你知道自己学了点啥吗?
想整明白这点,很简单,大学不就是这样吗?考前突击。大二把大一的东西忘了;大三把大二的东西忘了;大四做完毕设全忘了,恨不能把书都给扔了。
我真正把这个问题捋顺,是在抖音上。有个大佬,分享自己是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的。
我才把我,之前自己在脑子里的几句话捋顺了。
1.你真正学到的东西,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忘掉之后留下的东西。
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没错,是学习能力。
那这个学习能力是怎么获得的呢?
是你在学习中,那个努劲儿的过程中建立的。所以,整个学习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时候,就是你痛苦的时候,是在你开始质疑自己的时候,是你撞完墙得到了一个反馈,有继续撞另一墙的过程。所以孔子才说,“不愤不启,不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简书上,写作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我在每个文章的末尾会写,希望你留下自己的反馈。
这就引出我下一句话。
2.学东西要成体系的学。
什么叫成体系的学,不止是打造知识体系的意思。而是,对于关键的知识,你要知道理清它的道(本质)、法(原则、范围)、术(用法)、器(工具)。如果这个不明白,其实就是黄金圈:Why、How、What。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学什么的问题?
3.一手知识还是二手知识?
“学一手知识好,还是学二手知识好?”这个曾经作为一个辩题出现。
我的建议是,一手知识,一手知识,一手知识。
哪怕是看鸡汤也,最好看一手的鸡汤。当然,没事儿别看鸡汤,学点儿有用的东西。鸡汤是给你点火用的,但是,你要燃料都没有,点个空气,也不易燃啊!
什么叫“一手知识”?
转过一次手的知识。比如,大学教科书,还有像经济学原理之类的。再讲的白一点儿,就是从实际中来的经验总结。如果一手知识,看不明白,可以先看看二手知识。
什么是“二手知识”?
比如,我之前在得到上,买的课:像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还有每天听本书(有些也算不上)。还有就是,比如,我最近读道德经,我都不懂怎么办?看解读版,这就是二手知识。
关键是:对你有用,能加深你的思考和理解。最后,一定要落回到一手知识上。
好吧,我摊牌了。我说的这些,其实芒格老爷子早就梳理好了。
我会发现,我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探索,从年少无知到青涩,才想明白的问题。其实早有人在你想到这个问题之前,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应了那句话,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常识。
所以,要多读经典,朋友们!
一个重要的学问:多元思维模型。
什么是模型?
就是你经验的快捷方式。它可以是,谚语,公式,定理......
比如,你看到互联网上,随便一个人都是月入过完。这就叫幸存者偏差。
那如何打造这个多元思维模型呢?
芒格的四步学习法:
第一步:跨学科学习。
第二步:只学习重要学科重要思维模型。
第三步:把思维模型进行跨学科组合,打造多元思维模型。
第四步:刻意练习,组合进化,学以致用,不断验证迭代。
我个人觉得,第四步最重要。因为,它能让知识穿过你身体。(吓不吓人?)
看完这四步,你可能有种感觉:我好像见过或者,没觉得很厉害。
你是对的,他可能确实没啥用。但是,很多高手,觉得他很厉害。
你问我,这有多厉害?
我说,很厉害。
如果要给这个厉害附上一个值,
我希望是:一直加。
写在最后。有没有用?你有了才知道。
反正,我来简书写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
写作不易。
点个赞,再走!!!
你的举手之劳,我的心之所系。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者是我没有谈到的点。
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进步。
易习,一起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