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 一
抓到的偷书贼中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小女孩,我们一帮大人被这个小屁孩耍的可谓团团转。
一开始这个小女孩背着个背包过防盗门,报警声大响,我们把她叫过来问询,她很怯生生地回答,包里有一本书,是她要借回家看的。我们问了半天,问不出什么来,觉得可能真的小孩不懂,把书店当图书馆,就教育了她两句,把书留下,让她走了。
可走到门口,报警声再次响起。
我们只能把她再叫回来问询,这次她又从书包里拿出三本书,然后承认是刚才没有说实话,不止“借”了一本书。因为是第一次碰到这种小孩子出这种事,所以我们并没有去搜她的包,而是让她自己打开包把书拿出来,所以第一次的时候她就没有老实交代,只拿了一本书出来,直到出门的时候报警器再次响起。所以这次我们学聪明了,她再次拿出三本书之后,反复问她,还有没有,她一直说没有了,然后自己把书包打开给我们检查。
这个时候身边的同事认为,这个小孩不老实,她肯定不是把书店误会为图书馆想借书回去,纯粹是想把书偷回去,应该叫她家长过来处理。
我当时也是心软,看到这个小孩子瘦弱的样子(真的是很瘦弱,后来了解,已经上五年级了,但瘦弱得跟一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但心智肯定远远不止五年级,否则怎么能把我们一帮成年人骗得团团转呢),也没继续为难她,还以为她刚才只是害怕没有一次性把书主动交出来,就跟她说书店不是图书馆,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下次记住了。
然后这个小女孩非常诚恳地接受了错误,一步三回头地边感谢边朝向大门口走出去,可是,大门口的防盗仪很不配合地再次报警声大作了……这是防盗仪针对这个小女孩第三次响起了。
这下没办法了,只能把这个小女孩带到办公室去好好问询了。由于她的书包已经翻了个底朝天,里面不可能再藏书了。接下去也只能搜身了,当然,未成年保护法我们还是懂的,我们叫来女同事,让她们去对话,最后,小女孩主动交代了:好家伙,盘在腰间,整整盘了七八本(都是薄薄的儿童文学类,所以能藏下这么多)。
这下我们的同事们全炸了,一定要叫家长过来教育。但是这个过程小女孩继续用娇弱的眼神和语气跟我们斗智斗勇,一会儿家里没有电话,一会儿记不住家长电话,一会儿父母双亡……就是不肯说实话。
偷书贼 二
我一直觉得,在书店里,读书以外的最大收获,就是擒住了一个偷书贼,收获了一位教授朋友,然后间接听到两个至今时常跟朋友分享的故事。
擒住的那个偷书贼身份也是大学老师,姓吴。
在被识破偷书贼身份之前,他是福州各个书店的常客。他很懂书,因此偷到的也都是好书中的好书,薄薄一本价值数百的那种。因为他懂书,又是书店常客,所以,每次他到来书店之时,我总是不疑有他,他自由地在书架上翻动游走,我自个儿忙自己的。直到有天傍晚,发现事情不对劲:
就在柜台附近,很厚的三本老书,突然不翼而飞了。我回想了一下,那一整个下午,那块区域,只有这位常客来过。
那三本书价值大几百块钱。
后来,在另一位书友提供的点子帮助下,给这位吴姓书友发了条短信,大意是你的行为已经被摄像头拍下了,“借走”的书,看完后也该还回来了。其实当时那个小破书店,根本没有安装摄像头。
但是这位吴姓书友到底是做贼心虚,不久之后就主动把书还回来了,偷偷把书放在黑漆漆的书店门外。
接下去的剧情却很漫长,书店老板认为,之前也曾被偷走不少书,大概都跟这个人有关,要我积极发起追赃行动。
接下去的日子里,真的有些搞笑也有些目瞪口呆,一麻袋一麻袋的书,突然不声不响突然出现在书店门外,伴随而来的是那位吴姓老师的短信:借走的书都已经归还了,这下真没有了,真没有我借走的书了……
这位吴姓老师的故事还有后继,后来还有别的书友认为,某某旧书店的好书时常在他光临之后不翼而飞,再度把嫌疑人锁定为他……又有书友反映,在网上看到一家福州本地的孔网店,卖的书都是好书,但也卖的特别贵,有天忍不住约了店主人上门去现场挑书,然后发现就是那位吴姓老师开的孔网店……
正文:
我不懂口头表达,也不懂得如何书写,我没有才华,我甚至在阅读的时候都容易走神,我为什么会拿起这本书阅读,大概也是因为书中有书的原故吧。我喜欢去了解任何跟书有关的活动,所以当大家都在讨论书店的偷书贼故事时,我悄悄的偷走了上面这两个关于偷书贼的故事,我还“偷”走了这本关于讲偷书贼故事的书。
《偷书贼》通过死神的口吻诉说了二战期间发生在德国汉密尔街一系列事情,从1939年偷书贼被送往休伯曼一家开始到1943炸弹轰炸了汉密尔街,死神带走了莉赛尔的一切,然而她却幸存下来了。
书中另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文字。当现实已然灰暗,甚至现实企图将灰色延伸到人的精神领域的时候,书便成立最具有力量的东西。
最可怕的毁灭不是亡国,而是亡精神、亡思想。当希特勒企图用高超的演讲技巧控制国人思想的时候,当多少经典在火堆中烧得噼啪响的时候,莉赛亚偷了一本书,不,是拯救了一本书,她恋上了所谓的"毒药".精神统治可以囚禁住平庸的大人,却永远无法约束孩子的心灵。
莉赛尔在目睹焚书运动之后,强忍着泪水站在教堂的台阶上的向元首致敬,心中"元首="共产主义分子"+一堆篝火+亲生妈妈的遭遇+弟弟的死亡"的算式早已将黑白道明,孩子心中正义的天平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鲁迪追随自己的心,以杰西·欧文斯自居,拒绝回答正确的元首的生日,逃避纳粹青年团的训练,有一种叫做"自由"的东西在他看来比"元首"更重要。马克斯在没有自由的地下室生活中,讲着《监视者》和《撷取文字的人》的故事,文字编织出了阳光的色彩,友谊跨越了种族,希望在心灵对话中放大。
在《偷书贼》中,文字不是以犀利的武器的形象存在,对于莉赛尔,它是对进步的追求、对求知欲的满足,伴随着对现实的叩问;对于防空洞里的人,它是一种安慰的气氛,是平和人心的药剂。在整个过程中,它浅滋漫长,无声渗透,启蒙便不知不觉地生根,所有的人都开始反思,伪饰华丽的演说背后赤裸裸的暴力,国家尊严荣光后血淋淋的尸体。
最终,汉密尔街上的人,整个纳粹德国下的人已经品尝到了这愚忠与放任的苦涩。站在刑事的角度他们没有亲手杀过人,站在国家的角度他们捍卫国家也没有错,站在道德的角度他们没有做什么大义不道的事,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他们无法原谅自己。他们本应该理智地批判法西斯的行为,他们本应该团结起来矫正国家走上的岔道,他们本应该更有勇气把犹太人收入自己的翼下。可是,他们中真正去做的人很少很少。米歇尔·霍茨佩菲尔就是这样在求生的渴望和人性的自我审判中绝望地自杀。悲悯如果只是少部分人的觉醒,悲悯如果仅有思想上的萌芽,那是莫大的悲剧,这样的悲悯永远无法产生扭转乾坤的力量。一如结局,汉密尔街"天堂"成地狱,人类长眠不复醒。悲悯的月光弹奏着哀伤的调子,像汉斯爸爸的眼神"游离而迷茫,看不到任何答案".
谁也无法断言一切不会重演,我们看到影片《浪潮》中被轻而易举怂恿诞生的"独裁"悲剧。谁也无法轻易定论,是否应该原谅《朗读者》中汉娜一样的无知杀人犯。可是无论怎样,人性的那份悲悯在,事情还不至于很糟糕。因为你总能在黑暗中看到月光,在丑陋中邂逅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