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间白鹿
图:网络(侵删)
掐指一算(四舍五入)就要四十庚了,四十而不惑,算是初之体验吧!
记得刚工作那会儿,因为害怕被孤立,害怕不合群,害怕与众不同,害怕被贴标签,害怕直面而不知所言。
于是努力去参加各种聚会,去迎合、去取悦、去加入别人的话题。逼自己去融入一些圈子,融入一些群体。
最近几年里,因为孩子的到来,我开始放下了一些圈子,也渐渐断开了一切群体的联系。不再喜欢走进别人的生活里,也不想让多余的人走入我世界。
更多的喜欢,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没事发呆或是翻开一本书静静的阅读。
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刚开我以为会变得孤单,以为自己会被社会遗弃,以为会错过了什么。
直至后来才发现,我所害怕所谓的孤单,竟是曾经丢失的“自己”。当认出自己那一刻,心里是如此的安静,如此的富足。这正是我所想要的。
日本美食家白央篤司,曾发过一则人生感悟:我自从四十岁左右贯彻“绝不和不投缘的人来往”之后,生活就变得更轻松了。
我选择独处,远离那些世俗的纷扰,不是缺乏社交能力,而是厌倦了敷衍。喜欢和自己作伴,不必为了顺从别人或讨好别人而扭曲自己。不为别的,只为心中的恬静和踏实的存在。
曾经,微信是我学习、工作、阅读、联系的工具,可后来发现,我的时间被它绑架了,那种空洞的依赖使我渐渐失去自己。
在综艺栏目《火星情报局》中,汪涵就说:“我朋友圈里,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那时候我已经觉得很可怕了。”
在他删除了众多知名艺人后,他觉得非常非常的轻松,所有的时间都是自己的,自在得一塌糊涂。
而我自己早已少有刷朋友圈的习惯,甚至都可能淡忘了微信有个朋友圈的功能。但不是说自己离开了微信,而是很少使用。
签名挂上的是:不常开微信,有事请电话。貌似身边的朋友也几乎习惯了我这个习惯,有事就电话我。没要紧事就留言。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中也写道: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哄孩子,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边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
以前读并不觉得有什么,现在看来,就是这个感受吧。生活中的某此体会,不是努力就能学来,而是走到了特定的时间点,方能读懂这个“路牌”。
作家白落梅写过的这样一段话:
“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是呀,其实年轻的时候,没必要强迫自己去“合群”嘛。做一个不合群的人,没什么不好。不合群,往往是人生最美的姿态。
直到当前,我才享受到独处的美。独处是一种清欢,亦是一场修行。人生不长,更愿每天抽离出一些时间,与自己相伴。
--- END ---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欢迎来评论区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