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位先生曾赞美“二姐”的散文总是有一个“悠悠不断”的结尾。深以为然!关于合肥张家四姐妹的故事,我从《合肥四姐妹》《张家旧事》,一路追到《最后的闺秀》,还引得方同学也在追周有光先生的《百岁忆往》、《拾贝集》,这叫“路转粉”~“闺秀”虽已是“最后的”,却和“二姐”的散文、“二姐”的人生一样,有着一个悠悠不断、令人回味的结尾,让我仍想追下去。(4月24日补记)】
《最后的闺秀》附录中,有一篇周素子的《记当代才女张允和》。虽然其中所记的事实、情节我已经非常熟悉,但时隔半月,再次读到另一种风格、另一个视角的叙述,我对这位张家“二姐”的感情又增了一分。想“二姐”离世的2002年夏天,我正收拾行囊,准备从我的也是“二姐”的家乡合肥前往芜湖读大学。如果当年的我,没有整日埋头课本和习题,早日读到合肥四姐妹的故事,或许我会想办法见见这位可爱可敬的合肥老乡。
幸好,“二姐”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字,除了《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多情人不老》等著作,还有口述作品《张家旧事》,以及《合肥四姐妹》等。让后人可以从文字中追忆这位“性情高洁”、“气度雍容”的张家“二姐”。
再次读到张家的家庭刊物《水》复刊一段,我忽然计上心头,萌生了效法《水》的想法。想着可以用文字记录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常。等孩子到了我们的年纪,他可以通过这些寻常文字,了解到爸爸妈妈如何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了解到妈妈在35岁这年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书法,而妈妈的书法老师正是练过颜体的爸爸。同样在这一年,爸爸和妈妈在我们临近江南大学的家里,经常一边做饭一边聊着近期共同读过的书,如,《围城》《我们仨》《追问》《万历十五年》。还是在这一年,我们仨互相陪伴的家庭时间,划分成很多个有趣的主题和时段,如,背诗主题、地理主题、英语主题、恐龙主题、海洋主题、小画家时间、运动时间,等等。我们会告诉你,因为设置了“小画家时间”,在全家人的鼓励下,你从无法完成幼儿园的画画作业,到现在自信地宣称自己是“画画的高手”。是的,爸爸妈妈是真心喜欢你的画,它们像你一样,总是“笑眯眯”的,充满欢乐。家风,才是真正的不动产。我决意去做这样的记录。
我的堂舅著有《岁月有痕》,收录了自青年时期第一篇见报文章到他从厅级岗位退休时期的部分优秀作品。此前,这位“省里的”堂舅,对我来说,遥远的像一个“传说”。其为官为人,我一无所知。近年,读他的《岁月有痕》,不仅对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更可以让我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读出文人的气度和风骨。时至今日,传说依然是“传说”,文字却可超越一切隔阂,变得亲切,可以流传,可以承继。
今天一起做晚饭时,我用张家的家庭刊物《水》说服了方同学,和我一起记录生活日常。暂定每月两篇,我一篇,他一篇。我们俩,读书同在一个学校,工作同在一个系统,连岗位也惊人雷同(办公室码字的)。一年又一年,每年撰写的机关文稿不下数十篇,要说为自己为孩子写点字,总是不能推辞的。
我是个做事很慢的急性子。此计一上心头,我就急不可耐动笔写下这篇潦草文字,算是表决心的开篇序言了。但愿两个成天码字的人,能按时交上“家庭作业”,不负这满载欢喜忧愁的《有情岁月》。
(2018年4月19日夜,于无锡·融创熙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