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小时候,我听的最多的就是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不管是来自于家人,邻居,还是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大家普遍认为,凡成大事者,都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注定在人流涌动中出类拔萃。可是越长大我越发现,我还是喜欢平凡。这并不是因为我是多么出众的人,相反,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丢到人堆都不会掀起一点浪的人。平凡才能让我感受到四季分明,才让我食人间滋味,赏玩儿人间草木。
厚重的人生,生活的好奇,世间万物的喜悲之心,都轻描淡写地藏在一茶一盏,一饭一蔬中。前些日子在拜读汪老的著作,书中无时不刻地散发着这种平淡质朴。我自然十分欣喜向往。所以,这段时间就一直冒出想要游历大好河山的想法。也难怪,我的前20多年里除了家也就去过那几个地儿,少得可怜。但我打心底还是向往草原的广,西藏的神秘,重庆的辣,江南的温润和诸多小镇的宁静。平和静谧的日子。正如书中所云,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心闲气静,恬淡平和,写字,画画,做饭,擎自然收获,如此好好。
一. 关于写作这件事。
上周我在做实验,小强凑过来说,"师兄,想看文章,想点赞,想评论"。带着那种贱贱的笑容。我先一愣神,又顿时明了,前段时间是写了一篇文章。我回道,"我就是偶尔写写文章图个乐而已"。随后又开始忙里忙外。
我的骨子里呀,就是个大老粗。任何细发点儿的细胞都没有。纯纯正正的工科男。以前别人总是问我,"你文章写得不错,是不是特别喜欢看书啊?"我说,"我倒是更喜欢打球"。"那你是不是语文很好啊?”“不啊,高考是考得最好的一次了,105吧。"......"对方无语。
对于我来说,写作更多的可能是与自己交流的一种方式。我并不善于言谈,也不太爱社交。语言这种东西很神奇,文字呢,却更细腻。我经常就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却不能准确的用嘴说出来,就只好尝试着写写。慢慢我发现,这种方式还真是给我惊喜。所以我就养成了不定期写东西的习惯。从高中到现在。
高中的时候差不多每个月都会更新,写的东西也很杂。竟然还有诗歌。又一次,我同桌看到我写的一篇博文,皱着眉头跟我说,写得是很华丽,但有些空啦。我当时对他的评论不屑一顾,摆出一副众生都读不懂我的大作的姿态。依旧定期更新,文风依旧华丽。
大学期间有一次院里彩排节目。我作为工作人员在安排现场。傍晚间,突然走廊的窗户外飘起了雪花。大家都在叫,下雪啦,下雪啦。我望着屋外的雪花,又瞅瞅门外彩排节目的陌生面孔,第一次有了孤独感。哦,似乎好久没有更新博文了。我打开手机,翻看着以前写的东西,突然就想到以前同桌的话。还真是,很空,没有味道。那会儿我就明白了,写作就应写我所想,就应灌入灵魂。
我很庆幸懂得了那个道理,让现在的我不受文字束缚。这些年我有不断的成长,每次回头看时还总是瞧不上那会儿的自己,不过这就对了。
前一段时间有编辑找我约稿。刚开始看的时候心里满是欣喜,毕竟文章被认可了。但静下心仔细一想,又觉得似乎哪里不对。我的写作皆由心生,虽说现在逐渐也勤于思考,但从心底里还是不愿为了写作而写作,那便有悖于自己的初衷。还是随意点罢,也可能是因为我懒,所以就没有再管约稿的事情了。
写作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孤独的一件事。置身于万物之间,山川沟壑,清流涌瀑,虫鸟相伴,无人打搅,才能出好文来。一木廊,一摇椅,一盏茶,一场雨,好一个淡雅之地。现在虽说没有如此景致,也没能脱离城市的喧嚣。但好歹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也会寻得一处僻静的地方。尤记得高中那会儿有时会去帮忙看店,诺大的一个店铺坐落在街道一侧。店门旁是一个很大的落地窗,深夜外面人很少,车也少,三三两两地经过。我就坐在厅堂的旧电脑前,看着外面静悄悄的,开始码字。这种环境烘托出来的孤独感让我的头脑分外清晰。文末,才去里屋舒坦睡去。
有人说,看我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点点说不上来的压抑感。我承认,我的文字不阳光,多少有些阴郁的色彩。这可能是高中那会儿养成的习惯吧。那个杂志盛行的时期,校园里流窜着<花火>,<当代歌坛>等流行杂志,也盛行着<读者>,<青年文摘>等正统文学刊物。我,独爱<萌芽>。无论是正刊<萌芽>还是<萌芽新概念作文>,我几乎期期必买。刚开始看的时候,只觉得里面的文章感情很是细腻,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灵动的。可是,看的多了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萌芽>里面的文章似乎都是悲情色彩很浓厚的故事,读着让人感觉走进了秋天,阴雨天,充满了压抑感。我想,也许是这个原因影响着我的文笔,一点一点地布满阴郁。我早期的文风就是如此。只是后来书读得多了,杂了,慢慢的也就淡化了些。
现在我呀,没有固定的阅读刊物,是好书都会尝试着读一读。偶尔也突然想到一些想看的场景,就急忙去书城里寻一寻。就像前些日子突然很想看写老北平的文章,就翻到了<城南旧事>。我对北京是很感兴趣的。每每从书中看到虎坊桥,大栅栏,东四十条等一些熟悉的地名,心里蓦地一喜,急忙想从中寻得一些熟悉的痕迹。像是把记忆往回拉了几十年一样。有时候甚至专门跑去这些地儿再细细的品味一番还意犹未尽。有一次,我读<城南旧事>,看到林海音推荐了一个地道的京城馆子-京味斋。哈,竟然我也大爱这家老店,也会经常去吃。此后,每次再去这家店心里就又多了些期许,像是探望旧时的老友。
人呐,向来是不甘寂寞的,又注定是孤独的。当我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看淡了世间的分分合合,兜兜转转。所以我在独处的时候写文,而且越来越上瘾。
二. 把孤独当养分
我是这样的,小时候会每天找各种小伙伴疯耍,生怕自己一个人呆着。越长大反而越喜欢独处。虽说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但起码每天都要有只属于自己的空间。相比与人交往,与自己相处显得更容易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看起来越来越闷,越来越不愿社交的原因。
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好多事情,需要独处,才能看清轮廓,摸清脉络。
林语堂说,孤独拆开看就是孩童,瓜果,小犬,蚊蝇。这些迅速在我脑海里勾勒了一幅画面,堆砌成了盛夏,阳光,弄堂,杂院。只是这一切向来只能静静地看着才不失本真。不必深入其中,去做一个搅世者。
我有时候十分渴望在世间做个孤独者。因为这样我只用迎合自己就足矣。想做菜了,便去买菜做饭。想看书了,便读书。想出去看看,便游历大江南北。人们真是不可思议,结伴而行之时却又渴望独处,独处时又想友人在身边。记得刚来北京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每天孤独感爆棚。有一次,马儿跟我说,你知道人生孤独的事有什么吗?我摇摇头。他说,独自跑步,独自看电影,独自吃火锅,独自做手术。那会儿我才知道,他一个人在洛阳呆的只有天天对着镜子说话。我想,他应该呆不久的。果不其然,他还是投向了郑州老本营,跟几个舍友一起租着房子。
大学毕业那会儿,七个舍友除了留下读研的,几乎都离开了那座城市,算是各奔东西。大家除了每天在群里闲侃,平时难得见上一面。不过好在每年都会回大本营聚一波。我自读研之后就很少喝酒,除了每次回去。我都会吐的一塌糊涂,醉的不省人事。第二天大家又会各种乘火车散去。我一直在思考,他们于我是怎样的存在?虽然每次也都会相互毫不留情地数落彼此,但不在身边的时候也很是想念。我终于明白,不只是他们,每个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是上天的馈赠。虽说他们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但也很是足够。毕竟我们大部分的人生都要独自向前,也都会经历突然的暴雨,也都会无处可躲。
当我理解了这些以后,我倒是十分珍惜独处的时光。它让我习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工作,一个人思考。我逐渐也开始欣赏这种自律而又孤独的品质。正像是现在的我早睡早起,饮食健康,定时健身,还养成了睡前读书的习惯。他们戏称我虽处奋发蓬勃之年,却过得是老年人的生活。可我知道,得片刻之欢愉,不如享须臾之宁静。
三. 我本就该平凡
过了这么些年,写了这么多,还是喜欢喝白开水。我觉得我就该这么平凡。我妈也跟我说过,不求你以后怎样大富大贵,但求过得舒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好。说实话,我也在慢慢做自己爱干的事情,写文,读书,摄影。还计划着趁年轻,有天能够挂个相机,背个包,坐着绿皮游历大江南北。放慢脚步,去品味一下各地的平凡,踩一踩乡间的泥土,听闻风土人情,如此真好。
文末。我,奋战在人类生命科学一线的,时而迷茫的,屡败屡战的,不断跟自己死磕到底的,90科研工作者。喜读书,爱摄影,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精神自由。并,为之一直奋斗。
X.Y
2018-11-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