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工智能时代已来,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书本知识,可再牛逼的柯洁也已被人工智能超越。
引发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严峻的问题:再过20年,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孩子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现在孩子们最该学习的是,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创意。其中,沟通与合作都属于情商范畴。
多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相比智商因素,情商因素才是决定一个人婚姻幸福、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情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如此之大。那么,如何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理应成为家长们重点关注的课题。
高情商的孩子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高情商的孩子,首先得具备共情的能力。
然而,孩子习得某种能力,主要来自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02
最近,读了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约翰·戈特曼先生,是美国心理治疗师眼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十位心理治疗大师,他与卡尔·罗杰斯,卡尔·荣格齐名。
书中谈到了共情一词,令我印象颇为深刻。
从简单意义上来讲,共情就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那么有共情能力的父母会怎么做呢?
当我们看到孩子流泪的时候,我们会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孩子,并理解他的痛苦。
当我们看到孩子愤怒地跺脚时,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懊恼与怨气。
03
父母懂得共情,到底有多重要?
我们现在通过一个场景来了解一下。
因为隔壁的孩子们不愿意和自己玩,八岁的奇奇沮丧地回到家。
这时,正在读报纸的爸爸,只是抬起头说了句:“不要再这样了,琪琪。你是大男孩了,不是小朋友,不要每次别人一冷落你,你就难过成这样,别想它了,干点别的吧,给你同学打个电话,读读书,看看电视也可以。”
因为孩子总是习惯性地相信父母的评价,所以极有可能会这样想:
“爸爸说的对,我的表现就像个孩子,这就是为什么隔壁的男孩不愿意跟我玩的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就不能像爸爸说的那样,忘记这事呢?我这人真是太差劲了,没人想和我做朋友的。"
04
奇奇进门时,如果爸爸换一种不同的回应方式,奇奇又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要是爸爸放下手中的报纸,看着自己的儿子问道:“你今天看起来好像有点不高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爸爸这样说,事情又会是怎样呢?
爸爸敞开心扉,真正听进去儿子在说什么,说不定,奇奇就会对自己有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和爸爸之间的对话也许会这样展开。
奇奇:“汤姆和peter不让我和他们一起打篮球。”
爸爸:“我猜这一定让你很伤心吧。”
奇奇:“是的,我简直要疯掉了。”
爸爸:“我看得出来。”
奇奇:"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就不能和他们一起投篮?”
爸爸“你问他们了吗?”
奇奇:“没有,我也不想问他们。”
爸爸:“那你接下来想做些什么呢。”
奇奇:“不知道,我想我还是干点别的吧。”
爸爸:“你觉得这样做,是更好的主意吗?”
奇奇:“没错,我想,他们明天说不定就改变想法了,我还是给同学打个电话,或者看本书,看电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呀。”
05
以上两者的区别之处在于,父母是否具备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第一个场景中,爸爸或许一直在担心,奇奇对伙伴们的拒绝太敏感,想让儿子变得更加坚强一些。
这个场景中,爸爸犯了一个家长们常犯的错误,将自己对儿子的期待,变成了和儿子交流的障碍。
这位爸爸不但没有共情,反而还对孩子进行指责,给孩子上了一课,还抛出了他自己的一些意见。
结果,他的好心却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奇奇更伤心地走开了,更加被误解,更像是个胆小鬼。
而在第二种情形中,爸爸花时间聆听了奇奇的心声。让儿子明白,爸爸理解他的感受。让奇奇感觉更坦然,对自己更有自信。
最后,奇奇想出了一些爸爸可能要给他的建议,找另一个玩伴,看看书,等等。
不同的是,这些想法是这个小男孩自己想出来的,所以当他走开的时候,他的自尊心完好无损。
06
共情的作用就是,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孩子的经历时,就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支持,知道我们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若是我们尽力不去批评他,不漠视他的感受,不试着把他从自己的情绪中转移出来,他就会允许我们进入他的世界,会告诉我们自己的感受,与我们分享他的观点。
孩子开始信任我们,当生活再次发生这样的冲突时,孩子就会和我们站在统一战线,共同来解决难题,甚至还会尝试和我们进行头脑风暴,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就这样,他们才会在将来真的听取我们的建议。
大家都能感受到第二种方法更好,好在哪里?爸爸并没有急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是引导和启发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可见,启发式提问有多么重要。
07
我们也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一个家长对着孩子不耐烦地说: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这样多丢人啊!你看,旁边的小朋友都在笑话你呢。”
从此,孩子也变得开始漠视自己的情绪,家长却以为自己很厉害,终于堵住了孩子的哭声,估计孩子不会再找事了。
武志红老师说,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
表面上,孩子的情绪被压制住了。事实上,经常得不到倾听和回应,家长可能很难再听到孩子的心里话了,因为他担心,自己表现的不够坚强、不够优秀,会被家长指责。
经常得不到家长积极回应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叛逆、抗挫折能力更差。
而经常得到家长良好共情的孩子,会更加自信、聪慧,社会适应能力更强。
所以,P.E.T父母效能专家安心说,被压制的情绪才是洪水猛兽,不要因为我们对负向的情绪充满评判和指责,而压制了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
08
父母高情商,孩子才有可能习得高情商的处事方式。
共情,其实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场,并随之作出回应的能力。
遇到养育问题,是权威式建议的压制方式好一些?还是启发式提问的共情方式好一些?哪一种方式才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更好方式呢?答案就在家长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