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就在阅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这本书时,我突然得到了一个感悟。
这感悟使得我十分欢喜。
它令我从中看到了文学的一种非同凡响的价值和意义:它记录珍贵的时代和伟大的人物。
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感悟根本算不得什么。但对我而言,它别有一番深深的感动和触动。
这本书算得上是汪先生的一本合集,总共分为四辑,分别是:“人间草木”、“夏天的昆虫”、“故乡的食物”、“无事此静坐”。我认为,这里的每一专辑都写得非常精致非常美,对于一个读者来说,是很值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去仔细阅读它的。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非同一般的喜悦和愉悦。
因汪先生的文章确实写得很引人入胜,有一种非常轻盈、自然的美妙感,读后使人心灵无比轻松欢愉。他用词十分简洁,语句亦很简短,可是篇篇都能读出一种生活情趣来。
我很喜欢。
在最末尾的一辑“无事此静坐”中,读到了许多文人作家们很有意思的一些故事。比如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著名学者金岳南霖先生以及闻一多先生。
关于他们的事迹,虽偶有耳闻,但在汪先生的这本书里,却有幸了解到了更多有趣的事实和生活逸事。这些都是汪先生亲身所经历,他用文学的方式将它们一一记录了下来。读到时,很是感谢这些珍贵的记录。如果没有它,我们是无从得知与我们不同时代的文人学者,他们当时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的。
其中,关于沈从文先生写作的经历以及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十分令人敬佩。他从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到成了一个拥有丰富学识的大作家,到即使八十岁了依然每天工作十几小时,还编出了一本《中国服饰研究》。这种对于文学与生活热爱、执着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他写作写得很认真很努力,对钱却看得很淡薄,没什么名利心。想必正因如此,沈先生才得以常年处于一种轻松自在的闲趣状态里吧。他将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和热情,都用在了追求自己所喜爱和感兴趣的事情上。
故,即使八十岁了,他老人家依然孜孜不倦的工作,并乐在其中。
以前,只听闻金岳霖先生对大才女林薇因很是欣赏,还为了她终身不娶。这其间的真相,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我们都不过是些听故事的人。
在汪先生这本书里,我得以见识到了他的另一些面。比如,他喜欢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教书也不脱。因为他的眼睛有毛病,怕阳光,所以不能摘。于是每次给新生上课,他都要重复的说:“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从这里,我们便可窥见一个教授对于学生平等和尊重的态度。
终身未娶又无儿无女,他便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他的这只鸡呢能把脖子伸到桌子上来,和他一个桌子吃饭......他还喜欢到处搜罗什么罗大梨、大石榴之类的,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
——读罢,我们会发现一个著名学者,他在生活中有着如此可爱,令人喜爱的一面。
至于闻一多先生,在此之前只听过其人,却不曾闻过其事。
今日亦在此书中,对先生有了一些让人惊喜的了解。之所以称之为“惊喜”的了解,是因为关于他的一些事迹,此前曾未听过,听后很是喜欢,故唯用“惊喜”来形容,才能表达这份意外的喜悦之情。
闻一多先生生是博学多识之人,他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时,讲“楚辞”、“唐诗”,亦讲“古代神话”。他讲的“古代神话”很多人都喜欢听,中文系、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都专程来听他讲课。汪先生在文章里写到闻一多先生的这一事迹时,用了一句十分优美的描述:“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我很是喜欢这一句描述,让人感受到一种千里迢迢,只为听君一席话的翻山越岭之美。不辞辛苦,只因远方有诱人的美和无穷趣味在等待着,那是关于知识的美与教授的人格魅力。
但凡学者,无不是书痴一枚。
闻一多也不例外,为了治学,他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甚至连楼都不下。故有人还赠予他一个斋名:“何妨一下楼主人”.......让人好笑又好气。
如果没有汪先生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学记录,我们将从何知得这些时代人物的闲情逸事?
旧的时代会过去,老一辈的文人学者亦会老去,如果没有文学的记录,那些关于时代、关于人物的诸多事迹,都将随着时间而逝去,我们将无从得知。
于是,在读到汪先生的这些文章时,我几乎是在一刹那间,突然领悟到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除了娱人娱已,除了审美和愉悦,除了教导和感化,在记录每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生活事迹上,文学是一种如此重要和优美的艺术手段。它能说出图片所说不出的,表达图片所无法表达的,它更全面,更细腻,更真实感人。
当时光逝去,人事变迁,我们会庆幸,好在还有文学在。它以它独有的方式,带我们阅见历史与人物的前世今生。它用一种穿越时空,穿透人心的令人窒息的美,使我们知得更多,看得更远......
作为一种记录的形式,文学无疑是令人喜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