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8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苦思不得解时,就不开导;不到欲诉不能言时,就不启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进行新的教学。”
【注释】
“愤”,指苦思而不得解。
“启”,开也,教也。
“悱”,指欲诉而不能言。
“发”,开也,明也。
“隅”,角也。“举一隅”有的本子作“举一隅而示之”,即屋有四角而示之一角。
“反”,类推。“不以三隅反”,即不能由屋之一角类推而知其余三角,亦即不能举一反三。
“复”,往来也。“不复”,指不再进行新的教学。
【评析】
孔子教学,总是尽量先使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必要等到学生苦思而不得解、欲诉而不能言时,孔子才会予以启发,使其豁然贯通。若学生“不愤不悱”,孔子则不为启发,因为那对学生有害无益。
即便是予以启发,孔子也是尽量适度,点到为止。也就是“举一隅”而示之,以期学生能举一反三,由此一隅而推知其余三隅,而不是直告以屋之四隅,必得使学生最终能透彻领悟而“明辨之”。这就是启发式教学。
能否举一反三,是衡量学生是否能“明辨之”的关键指标。如果不能,则说明学生尚未真正理解领悟,也就不能开始新的教学内容。能“明辨之”才说明已经开智,教学的目的也才算达到。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启发式教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教学而展开。
近代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在谈到教师对于儿童的帮助时,也是特别强调教师介入的适时与适度,这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举一隅”以示之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其实如出一辙。可见智者的思想总能想通。
总有人批判儒学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其无稽之处,实在是显而易见。从古到今,但凡要给人灌迷汤,用的必定都是灌输式。若像孔子那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把人启发得都心明眼亮,都独立思考,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那还怎么愚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