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冷静像一面镜子,映出她的躁动不安。” ——郝景芳《繁华中央》
图源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一、小时候的我
印象中从小学到初中,放学的时候如果下雨,学校门口总有家长拿着雨伞或者雨衣来接他们的孩子回家。我每次看见都心生羡慕,有一次冒雨回家后,我问我妈:“下雨了别人家长都去接,你们怎么从来都没去接过我?”我妈头也没抬地回我:“一天到晚干活都快累死了,哪还顾得上去接你!”
小时候睡着了之后总在床上打转,时常半夜掉下床。每次摔醒之后我总会躺在早就掉地上的被褥上哼唧一阵儿,惹大人被吵醒,迷迷瞪瞪过来看我的情况。我听见大人起床,朝我这边走过来,推开房门查看,这时候我再自己爬起来上床继续睡觉。我从来没有等我妈把我抱上床,都是我等她看见我掉到地上了,我就停止哼唧,自己爬起来上床。被吵醒总是不舒服,我妈有时会抱怨一句:“掉下来自己爬上去不就行了?!非得要把人吵醒!”过后想起来这件事,还会拿我和弟弟比较:“你弟睡觉也不老实会掉下来,但人家掉下来从不出声,自己就赶紧爬起来了。不像你,非得要哼唧吵人,等大人过去!”
这个比较令我印象深刻,从妈妈的言语之间,我领会到掉下床不出声音自己爬起来才是正常,而我的表现明显是不正常的、恼人的。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怀疑我自己,是不是我总倾向于夸张我的难处、痛苦、受伤害的程度等等,以博得关注。
这个怀疑,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不相信我自己的感受。 别人说了句让我很难受的话,我会告诉自己他或许不是故意的、或许是我多虑了,不应该感到难受;因为老公答应了却没做到的某件事情跟老公吵架了,我也会怀疑这是否真的是损害了我的利益、触犯了我的原则,还会更愿意定义为这是件“小事儿”,不应该那么较真儿;经常会认同别人用各种形式说的“这都不是事儿”,然后努力调整自己,让自己的情绪和所谓的“事情本身”相配,告诉自己你不应该有那么深的感受,你得调整成“正常”程度的感受。事实上,就是要求自己假装没事儿。
人到中年,觉得自己越来越能体会到父母的处境:他们生活的太累,很多压力让他们无暇顾及到我的感受和渴望。在我表现出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大多感受到的是烦躁、添乱。他们希望我自己搞定自己的事情,就是了。
二、以老公为镜的我
细想起来,我跟老公之间的互动,很多类似我父母与我之间的互动。
他跟我说他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一天只糊弄着吃两顿饭,身体真的不行了,我就会说:“你就不能早点起来把早饭吃了吗?又不是不让你吃,你自己不知道养成个好习惯,就知道说不舒服,有什么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我会建议他:“早上你得起来吃早饭,得建立个好习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怼他:“谁不让你吃了?还是家里不够你吃的了?天天自己懒得连饭都不吃,怪谁呢?!难不成我得做好饭喂你才行啊!”
他说晚上失眠,我告诉他你得去运动、看医生调理身体;
他说心里压力大,我说你不能只哀叹压力大,得赶紧想办法找工作出去挣钱呀;
他说嗓子不舒服要早躺下休息一下,我想这也太娇气了,这点小毛病用得着那么夸张吗?忍忍不就过去了?怎么没完没了的总是牵涉我的精力,我都已经焦头烂额了好吗?!
上个周末,他真的生病了,发高烧。但头一天晚上他告诉我他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我当时认为他是在夸张。
“夸张”,这不是我对自己的评价吗?这么多年以来,我都几乎坚信我是爱夸张的,爱夸张自己的不舒服和苦难,所以,我平日里我感受到的身体上的痛和心灵上的苦,我都会自动给它们打个折扣,好让它们折到“正常”程度上。想不到,不知不觉当中,我把这套打折理论用到了老公身上,在我心里,对他的话和他的感受,执行了同样的标准:我认为我是夸张的,所以在我眼里,他也是夸张的。
三、说自己的话
我觉得我需要再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爱夸张?是谁说我夸张,然后我也学会了说这句话?就像一个刚刚学话的孩子,复制了别人的语言,然后复述给跟他遇到的所有人听。这些年来,我就一直拿学来的这句话对着自己说、对着爱人说、也对着自己的孩子说,从没有说自己的话,没有说一位妻子的话,也没有说逗逗米乐妈妈的话。
或许我并没有夸张,那些感受就是我自己的感受,虽然别人觉得没什么、不至于,但于我,是至于的。或许,我应该更正视看见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感受,更不应该给自己扣一个不应该这样感受的帽子。
如果是一位妻子,话会是怎样呢?“是呀,这样身体肯定受不了啊”“我知道你压力肯定特别大,我都明白。”“合适的工作确实不好找啊,慢慢来,不要着急啊”“睡不好觉真的很难受啊,白天肯定打不起精神啊”“有什么是我可以帮忙的吗?”……
逗逗米乐的妈妈会说什么呢?“无论什么情况下,妈妈会把你们放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有事情尽管告诉妈妈。”跌倒了问“有没有摔疼?”没有时间陪伴的时候“妈妈现在没有时间,半小时后可以,请等一等我。”撒了牛奶“妈妈和你一起把地擦干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