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好,智商占多大因素?

作者: 蒋血 | 来源:发表于2017-07-16 14:44 被阅读687次

首先我想问一下:什么是智商

在学生时代的你看来,无非是学习能力的好坏吧。

我发现家里的老一辈人总是持有这样一个观点:好学生是因为智商高,差学生是因为笨,不是学习的那块料。

但是由我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原因并非如此。

当然换位思考后父母的观点不难理解:同样在一个学校一个班,教育资源,饮食都没有太大差别,为啥自家孩子比不上人家?

于是父母得出结论:嗯,孩子笨,脑子没人家好,智商没人家高。

百度百科上对智商是这样说的:智力商数(英语:IntelligenceQuotient),简称智商(英语:IQ),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智力”)的得分。

可能也有一些人经过智商测试,发现自己确实智力平平,于是想,嗯,我学习不好是应该的。

这种得分靠谱吗?

有图为证:

学习不好,智商占多大因素?

所以说,不要把自己学习不好归位自己脑子笨!

根据正态分布,80%的人,智商都处在同一范围。

那请问学生时代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我认识一些这样的同学,他们上课的时候一脸麻木,目光呆滞,做题的时候头一低,抠抠指甲转转笔,做各种小动作来消磨时间,近一个小时过去,一道题也没做(当然做题时习惯转笔的同学例外)。

我只想说,请问你们在给日本鬼子磨洋工吗?

但是一下课,这些人简直是满血复活啊,满脸兴奋之情,眼珠子贼鸡儿亮,立马就玩开了。

简而言之,他们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其厌学情绪造成的。

而厌学情绪则涉及到其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多个方面,此处暂且不谈。

而那些真正学习好的,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做题巩固印证所学,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并且会迅速梳理出知识架构,这二者之间的效率,差了百倍不止。

所以说有的人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近距离观察后你就会发现,他们早已心不在焉。

心不在焉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考试排名。

这时可能会有人问:那为啥俺觉得有的人平时学得特别认真,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做题,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呢?

巧了,我高中就认识这样一个女娃纸。

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认为她是班里学习最刻苦的,除过她自己。

上课的时候抬头认真听讲做笔记,下课的时候除了打水上厕所就是学习(感觉她家境不是很好,因为从没见她买过零食饮料之类),基本不跟人讲话,但成绩却一直处于中下游水准。

所以,她每天都在学什么啊,我看着都心疼。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一直留意着她的情况,偶尔也会和她聊聊天(毕竟是一个班的,不过聊起来确实比较费劲~~~),经过观察与思考,我发现她的状态是这样的:

1.她坚信努力就有收获。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

2.她认为人的智商有差别,而这种差别导致了为啥她这么努力还是比不上别人,因为先天因素放在哪,她只能让自己更努力一点。

是不是看起来似乎蛮正确的样子?

毕竟我爸现在还是这么跟我讲的(/小纠结)

而且她上课做笔记,划重点,下课又努力做题,这样还学不好,简直天理难容啊!!!

但她就是没学好。

有时我曾想她是不是那个极少数之一?智商本来就低?

可交流时也没觉得啊,最多感觉她有点木讷,以及怀着一颗想得到好成绩却始终不可得的心。

但当时仍然觉得那不太对劲,似乎她除了学习别无所求,奈何学习成绩又未能如愿,那是一颗低迷而又执着前进的心啊。

后来我发现她是一个抱着厌学心态强迫自己学习的人。

因为高三下半年我也遇到了这种情况。

高三下半年我因为自身及家庭的一些原因,导致思想上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于是出现了这种情况:

背书,别人一个早自习背下来了,我却要再花上一个小时。

上课时,老师讲的一道题大部分人都理解消化了,我却要在课下反复练习才能理解。

成绩也是出现了下滑状况。

现在看来,那是因为当时思想上的压力,导致我的心太杂了。

背书时没有静下心好好理解书的内容,却一直在想我一定要比平时背的更快,看到别人背下来了,又着急的要命,暗暗激励自己:“下次我一定要超过他!”

背书的时候心生杂念,没有集中在书的内容上,自然就背的慢了。

上课的时候也是这样,精神绷在一个过高的状态,满脑子我要更刻苦努力,要考的更好,反而学不好了。

学习要讲究方法,讲究规律,培养兴趣。

单靠发狠,屁事也顶不了。

努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结果,而不是表演给自己或别人看。

一个真正努力的人,不会通过“表演努力”麻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但他能真正把控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状态。

一个人的学习好坏,主要因素取决于后天一些方面,比如学习方法,纠错能力,笔记整理,自控能力,视野拓展,同学关系,师生沟通等,而非单纯的智商所能决定。

而这些培养方法所造成的综合体现即“学习能力”的好坏,就是大家眼中的“智商”了。

那么智商到底在学习中起一个怎样的作用呢?

就让我已实例作结吧:

例一:

哈佛大学的老鼠实验
罗伯特博士在哈佛大学主持一项为期6周的老鼠通过迷阵去吃干酷的实验。实验的对象是三组学生和三组老鼠。
他对第一组学生说:你们太幸运了,因为你们将跟一群天才老鼠在一起。这种老鼠非常聪明,它们将迅速通过迷阵并抵达终点,然后吃到许多干酪。所以你们必须多买一些干酪放在终点喂它们。
他对第二组学生说:你们和一群普通的老鼠在一起。这群老鼠虽不太聪明,也不太愚笨,它们最后还是会通过迷阵并抵达终点,然后吃掉一些干酪,只是因为它们的智能平平,所以不要对他们期望太高。
他对第三组学生说:很抱歉,你们将跟一群愚笨的老鼠在一起。这群老鼠笨极了,因此它们的表现会很差,如果它们能通过迷阵到达终点,那是意外,所以,你们根本不用准备干酪。
6个星期后,实验结果出来了。天才老鼠迅速通过迷阵,很快就抵达终点;普通老鼠也到达终点,不过速度很慢;至于愚笨的老鼠,只有一只通过迷阵,找到终点。
有趣的是,在这项实验中,根本没有所谓的天才老鼠与愚笨老鼠,它们通通都是一窝普通的老鼠。
学生对老鼠的不同期望导致了老鼠的不同结果。

例二: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

而且随着你的成长,你逐渐会发现,这个世界远没有残酷到努力不够要拼智商的程度。


如果你看完觉得值,那就点个赞呗

同时欢迎对我的劳动成果评论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4512738bb49d:学习不好是脑子笨这都是命啊
  • 苏格拉哥:普通的你我他,普通的学习工作,谈不上智商不智商的。
  • 9679adcca6bd:没有智商的高低之分,只是存在个人对自己的判断,觉得笨,笨的思考会渗入自己的思想,接受它,自己就变笨了
    9679adcca6bd: @蒋血 嗯嗯相信自己是聪明的🤓
    蒋血: @痴歌 相信自己
  • 浅彻:是不是和智商有关,得你自己体会,高考这种死记硬背的东西可能没有关系,你去学学c试试,可能一辈子都理解不了指针,学到最后都是智力的比拼🤔
    蒋血: @浅彻 c语言?哦哦
    浅彻: @蒋血 c++难道一般般,c就难说了
    蒋血: @浅彻 C++确实挺难的哈哈
  • 4bccb68793c2:所想即所得,其实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太大了,而后直接导致他的学习能力
    蒋血: @toprotectcl 赞

本文标题:学习不好,智商占多大因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tz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