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66】
晚来天空没有一片云影,春风吹起了微微的暖波。
佳人赞赏这良宵静夜,直到天明,边饮酒边唱歌。
歌声停止不免长叹,这美景让人感慨良多。
那皎洁的云中的月亮,那光艳的叶中的花朵。
不是说没有一时的美好,只是不长久又当如何?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3】
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02】
入夜睛空万里无云,春风习习吹送温馨。
美人爱这清朗之夜,畅饮欢歌直到天明。
曲终兴尽长声叹息,万般感慨此情此景。
云间明月皎洁如盘,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纵使今宵月圆花好,好景不长令人揪心。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3】
这首诗以比兴的手法,感叹好景不长、青春易逝的悲哀。佳人酣歌,终将衰老;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01】
这首诗慨叹青春易逝,好景不长。很可能是为晋恭帝在位仅短短三年被迫让位而发。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63】
本首是《拟古》诗的短章,但对其意义的解说颇为繁多。如“微讽宴乐逸游之不可久”、“悲美人之失时也”、“此拟及时行乐之诗”等等,有的则以““日暮’比晋祚之垂没,天无云而微风和以喻恭帝暂遇开明温煦之象”之说比附宋代晋政。其实,本诗主要感叹美景易逝,青春难再。这种感情,既不是为了追求享乐而对月缺花谢产生的惋惜,也不是视人生荣乐无定、好景不常而采取的消极悲观态度,而是饱含诗人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无限苦闷。德业未就,良辰空负,美人之所叹,诗人之所感,都寄寓在这里面了。
本诗前六句写佳人清夜酣歌:暮天无云,春风微和。自然流畅,情景交融。后四句写月满则缺,花盛则落,世间美好事物不会久长。惟其不久,所以可叹。冷语结穴,百感交集。
从艺术上看,本首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具有一定韵律美。如“佳人美清夜”以下四句,就是一种连环语式,它不仅能加强诗的思想内容的逻辑性,也能造成语言上的节奏感,读起来感到是那样和谐而又清韵流转。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61】
这首诗言千古之世,乱世常多而久,治世常少而不久,寄托了诗人在晋、宋易代之际的无限感慨。
【《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p133】
这首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古诗”中有,不过,对照起来,拟的更像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之类。诗写的是佳人在春天的一个“日暮”和“清夜”的感触。日暮的景色很美,天空万里无云,显得何等澄澈;春风把微微的暖意一阵一阵地送来,叫人感到多么舒适。面对如此景色,自然使人为之心旷神怡,而春风又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殷勤地传布着“微和”,显得人情物态的极为融洽。“日暮天无云”,即目生情,出语清新自然,“春风扇微和”,“扇”的拟人,“微”字的体贴,都富于情意。这是“日暮”。“清夜”的景色又将如何呢?天色、暖意当亦如之,而后面又补写了“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显出更是花好月明,景色就更加迷人了。“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佳人喜爱这清夜,彻夜酣饮,唱歌直到天明。“佳人”,美人,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面对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激发了她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她的“酣且歌”,是对春景的陶醉,也是对人生的陶醉,如同后来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所写:“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虽则活动内容不尽相同,而心情则是一样的。上面的写景抒情,写日暮景包含清夜,而“美清夜”又暗含日暮,清夜景又见于后幅,用笔错落互见,不同于靖节惯常的平叙,赏者当有会于心。
后幅是乐极悲来了。“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竟”者歌终也,“持此”犹得此、对此之意。大凡人们面对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爱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胜,但转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几时?佳人还会想到: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种种复杂意绪,“此”即良辰美景之谓也。下面四句或谓即佳人歌唱之辞,而理解为歌竟时的自言自语(即叹息之词)似更贴切。状“月”前用“皎皎”,又以云来烘托;状“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
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分量是不轻的。曹植“南国有佳人”后幅是:“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与上述曹植《杂诗》一样,这首诗也是一篇寓言体作品,“佳人”显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诗中“美人迟暮”之感,正见出他某种用世之情。组诗《拟古》作于靖节晚岁,这可见作者身处易代之时,也并未忘怀世事,失去生活的热力。钟嵘在《诗品》中举此诗以为别调,评云:“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认为此诗不是一般的“田家语”,也就是说它似乎别有寄托;认为此诗并非“质直”,而是辞采华美,这在靖节诗中确不多见。写“佳人”云云,全部陶诗一百二十多首,也只有这一篇。至于方东树说此诗“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昭味詹言》),正可作“风华清靡”一语的注脚。(汤华泉)
【张彦《陶诗今说》,p149】
这首小诗写的完全是美好的夜景:月皎花艳佳人美,通宵达旦饮且唱。如此赏心悦目,“太息”何来?感叹“人生苦短”抑或“美景短暂”?佳人即美人,美人即诗人。诗句末尾启人思:“不久,又该当如何?”诗人无奈,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遐想的空间。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87】
说明:本首是感叹时政的诗。写佳人面对春夜,达曙酣歌,但心里却充满着对时局的感伤。花月虽好,但不久又将如何?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也有以为这是一首慨叹青春易逝、好景不长的诗。
辑评: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端委纤夷,五十字耳,而有万言之势。又云:“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摘出作景语,自是佳胜,然此又非景语。雅人胸中胜概,天地山川无不自我而成其荣观,故知诗非行墨埋头人所办也。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晋人自命放达风流,时时携妓宴游,酣歌达曙。而公独“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故赋其事,而以花月之不久比之。……此诗微讽宴乐逸游之不可久,则其性情之正大可见矣。
吴菘《论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二句,因时起兴。“云间月”“叶中花”,即物起兴,借美人以立言,又比体也。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四:“云间月”“叶中花”,借以兴一时好,而着“岂无”字、“当如何”字,冷语刺骨。《楚词》“恐美人之迟暮”,即首六句意,正悲美人之失时也。
马墣《陶诗本义》卷四:此首言千古之世,乱世常多而久,治世常少而不久也。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文选》《杂拟》上《杂拟》下,凡六十首,惟陶公“日暮天无云”一首,得自然之趣。然亦浑言拟古,故能自尽所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