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邵陵赵氏的房亲们:
今天,我们在流泽隆重聚会,纪念南阳赵氏始祖、旷世廉吏,南宋名臣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龙图额直学士,参知政事,太子少保,史称铁面御史的清献公赵抃诞生一千零一十年。
赵抃,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其先祖京兆奉天(今西安市)人,仕宦之家;五代之乱,徙于越。清献公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公少孤且贫,刻意力学”,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早年任武安军(今长沙)节度推官,崇安(今福建武夷山)、海陵(今江苏泰州)、江原(今四川崇庆)等县知县,泗州(今江苏盱眙境)通判;后任殿中侍御史、梓州路(治今四川三台县)转运使、右司谏、虔州(今江西赣州境)知府、河北都转运使、成都知府。熙宁元年(1068年),擢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拜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改知青州(今山东青州境);后知越州(治今渐江绍兴)。不久复徙杭州直至隐退
清献公,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朝要臣、重臣,既是政治上的铁腕人物,又是百姓的父母官。他为政正直清廉,体恤百姓,为人律己甚严,淡泊名利,情怀超然,无论在任何地方任职,都彰显了他的高尚情操,“以宽为治”是他的行政特点,其政策思想和行政作风,很有创造性和个性特点。其政绩既显于朝中,尤显于治蜀、治虔和越州救灾。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政治家、文学家。作为裔孙,今天我们再提清献公赵抃,既有历史意义,也有对于当今反腐廉政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他既是一位政治上的铁腕人物,同时又是一位充满着仁爱的名副其实的“父母官”。其“越州救灾”的感人肺腑的生动典型事迹,则充分体现了他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文豪苏轼曾为其作了《赵清献公神道碑》,曾巩为其撰写了专文《越州赵公救灾记》,卒后苏轼作《神道碑》称他“郭慎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惠,晋叔向之直”。宰相韩琦赞他为“世人标尺”。
清献公曾与民间所熟悉的包公共在御史台任职,清献公为殿中御史,职司宫禁之狱。包拯任御史丞,职司分巡朝外四方之狱。以今天的话说,清献公分工负责首都各部委中直机关干部违法乱纪案件,包拯负责各省市地方官员的案件,时清献公比包拯小十岁。他们两人,一内一外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由于他们两人“弹劾不避权贵”,一称之“赵铁面”,一称之“包青天”。
清献公的知名,莫过于琴鹤传家。他初任成都转运使时,不带家属、随从,唯一琴一鹤相伴。第二次入蜀年已六十五岁,仍然是“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后人称赞他:“其将命于四方,虽家人不以从行。”司马光赞他:“为人清素。”
清献公,也是伯乐,可以这样说,没有清献公,就没有文学史上的三苏,苏洵因感于清献公举荐于不识,而写下了《谢赵司谏书》,文中说:今阁下举人而取于不相识之中,则其去世俗远矣。从此,赵家与苏轼的旷世情谊由此开始,在苏轼诸多的大作中,许多是为清献公而作,那篇饱含情感,有感而发的著名的《赵清献公神道碑》文是对清献公廉洁一生最真实的总结。
清献公,是中华孝道人伦的传承者,守护者,在广西南路宜州府担任通判一职时,接到了继母徐氏病危的消息。清献公急匆匆返回衢州老家,未几,继母终于舍他而去。在继母的灵前,清献公是欲哭无泪,他忘不了慈祥的老人对他的舔犊之恩,眷爱之情。清献公与弟弟赵拊、赵抗、赵扬一起,安葬了母亲。又和赵拊在母亲的墓前结茅为庐,住了下来,为母亲守墓。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赵抃足不出庐,从未回家住宿。他把对继母满腔的情感,寄托在深深的怀念里。因为此事,从此,清献公居住的地方便称为孝悌里,处士孙处作《赵孝子传》传世。
一个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无非是正面的或反面的,清献公对后世的影响是代表正能量,为历代统治者所认可和推崇,即使在当今廉政治国的盛世时代,他的思想也具有借鉴意义,在诸多政府廉政官网上,都是以清献公作为楷模而大力宣传,时隔千年,在清献公的故里浙江衢州,为了弘扬清献公赵抃的精神,将赵抃祠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为振奋的是拨付专款修缮他的墓地,就在前几天,我得到了四川纪委拍摄的大型专题片《话说清官》的消息,开篇第一个专篇就是我们的始祖清献公赵抃。
我们感恩于历代先贤为先祖做的一切,感恩于当今政府对宣传始祖的重视,更感恩于先祖为我们后裔留下了丰富精神遗产,感恩于先祖留下的清白家风,先祖的精神,就像仍然流淌的清白江,教育我们后代,激励我们后代,将琴鹤世家的优良传统,永远矗立于中华文化之林而继续努力!
南阳赵氏邵陵琴鹤堂良房四甲 31世裔孙修勇
2017-04-20于湖南长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