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译文: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先要反省问问自己愿意不愿意做,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做,就要立刻停止这件事。受人恩惠需要报恩,和别人有怨恨事需要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报怨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报恩的事情要常记不忘,常思报答。
1、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凡是涉及两个结算体之间的财物来往,还是当面说清楚为好,货物、钞票过手要清点查验明白。清点查验并不是对对方的不信任,而是免得出了差错不好说,有时候对方由于某种原因并不知道出了差错,不清点清楚,容易产生误会,不利于以后的交往和信任。当然,你如果确定根本不在乎产生差错,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但是绝不能确定不清点查验了事后再后悔,那就是庸人自扰。
还有一句俗语叫做“买卖好做伙计难搭”,就是说合作共事最难的并不是业务有多难,钱多难挣,而是合作者之间的配合和信任很难保持如初。一般来说合作者之间发生的间隙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买卖业务上各自的职责范围的准确划定和执行,再一个就是利益上的分配。
要避免第一个问题就需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和德行,就像上文所说的,正确看待别人的能力和优点,平等待人,以爱待人,取信于人。要避免第二个问题就需要有肯吃亏的雅量,不要过分计较利益得失,在分配财物时不妨谦让一些,往往一方谦让时另一方也不会过分争执,那么合作就会很愉快的延续下去。但是要注意,谦让归谦让,一定要先分晓明白,吃亏沾光放在明处,不能吃亏以后让别人反而没感觉出来,不认为是那么回事儿,这是对彼此合作非常有害的。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在前文里海天也曾多次提及这一句话,这个道理在《弟子规》里很多地方都有体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体现的是平等和爱的思想,人在看待事物、分析事物时,往往站在自己本身的立场看问题,认识容易产生偏差。如果能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对方的立场来思考、看待问题,就会比较客观。如果仍然想不通,那么就以自身为参照物,看看自己会如何做,如何看,问题必然会豁然开朗。
在实际人际交往中,如果自己都不想做的事,非要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本质是不尊重他人,不平等待人的体现。所以与人交往切不可心胸狭窄、不顾他人感受。
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孔子叫做“恕”。
“恕”人就是“恕”己。不懂“恕”的人,心里有太多的事情放不开,处处好占上风头,喜欢咄咄逼人,其实这样的人内心承载过多的思绪,等于是在心理上苦恼自己,惩罚自己。
3、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以德报怨的例子。比如齐桓公赦免了曾经设计截杀过他的管仲,并拜管仲为相,最终成就霸业。还有唐太宗赦免了在李建成手下出谋划策的魏征并授以官职,魏征忠心谏主,辅佐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当然还有很多以怨报怨、快意恩仇的故事,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报仇鞭尸,孙膑马陵之战大败庞涓以报监禁髌骨之仇等等。
那么到底是以德报怨好呢还是以怨报怨好呢?
曾经有人专门请教过孔子这个问题。《论语》里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们看到,孔子的回答既符合人性,也符合道德规范。我们以德报怨,那么对有恩德于我们的人,我们何以为报?如果不分德怨,统统报德,势必伤害那些对我们有恩德的人的心,也纵容了那些和我们有怨仇的人的行为。以德报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种做法如果推导到管理上就是奖罚不明,推导到法治上就是是非不分。
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上的以德报怨,更多的还是有其他的考量,像齐桓公、唐太宗,主要还是为了招揽人才,如果管仲和魏征不是人才的话,恐怕早就没命了。
4、
“以直报怨”就是以正直的态度来应对怨恨 ,这个道理在修身上很有意义,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和小人计较,把精力用在自己的事业上,自然会获得身心健康。如果怨恨出于误会,相信通过正直无私的言行,终究也会感动怨恨之人,慢慢消除误会。
但是对于敌人,对于政治斗争,决不能简单地“以直报怨”,绝不可一概而论,而应根据情况具体区别对待。不要幻想自己正直无私就能感动敌人以诚相待,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弟子规》里对于如何报怨,提出的是一种“恕”人的态度,也主张心胸开阔,不予计较。首先是对于“怨”主张忘记为好,如不能忘记也要“抱怨短”,适当就行了,仇恨怨气积累过多,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惩罚别人的过程,自己也不快乐。如果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如何报怨也有个适应条件的问题,不能拘泥于条文,比如对于犯罪分子,就不能简单的“抱怨短”和“怨欲忘”,即使是宽大处理,也是建立在罪犯悔过自新、戴罪立功的基础之上的。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译文: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以身作则,自己首先要端正品行。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1、
奴婢仆人是旧社会的产物,当代中国已经没有了。当今社会的保姆、佣人、保镖等是一种有劳资关系的职业,不同于旧社会的奴婢仆人。
如何管理对待婢仆,《弟子规》给出了三个原则:一是自身要正,二是宽厚待下,三是以理服人。这三个原则,我们可以借鉴到管理工作中去,上到国家治理,下到管理员工,内到教育子女,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2、
“身贵端”的意思海天认为可以分为两层。一是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做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如果你自己的水平不够、价值观扭曲,不可能带出一支积极能干的队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要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你拿一个不准的磅秤去计量重量,怎么能得出准确的数值?
二是领导者除了自身水平要高,更要主动发挥出高水平,就是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反而去要求别人,部下怎么能做好?可以看到目前国家存在的很多腐败现象,根子都在领导干部,所以新一届国家领导连出重拳治理各级干部。除了强力反腐外,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重点抓各级领导干部。
3、
管理者“慈而宽”的做法,有人认为有待商榷。人都是有劣根性的,全指望通过以上率下促使部下自觉肯定会乱套,社会为什么需要法律来作为调节准则,都是因为不可能人人都能自觉自律。从管理上说,严明细致、操作便利的制度,是有效手段。对于一些特殊管理岗位,对严格管理更是有特殊要求,俗话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慈而宽”和严格管理并不矛盾、对立,只是一项工作的两种手段、两种措施,即便是刑法也还有从宽的条文。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吴起吮疽(jū)的故事: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将军爱卒,军士效命!
当然,“慈而宽”要结合“身贵端”,做到率先垂范,才不会被人诟病目的不纯。
4、
明代泰安知州顾景祥曾刻了一块“官箴”碑,在历代官员包括当代的领导干部中间广为流传,其箴文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公,公平也,就是以理服人。做官的、为上的,长居高位,慢慢会习惯于发号施令,随之以权以势压人、强迫下属百姓的事也就会接踵而至。能做到以理服人,并不容易。
廉,指的也是“身贵端”的范畴。
敬请关注下文,欢迎批评指教。
上一篇 ←----见义勇为该不该?
下一篇 ←----滚滚红尘里,试问仁者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