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即为圣

作者: 我是白少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11:22 被阅读49次

公元1508年,距离大明王朝的灭亡只剩区区136年,明武宗朱厚照正花天酒地,挥霍着自己年轻的生命,一生三十年的旅途,他还有13年。而大太监刘瑾,其权势正如日中天,炙手可热。

就在这一年,贵州龙场,一个偏僻、阴晦、死气沉沉的地方,迸发了一道智慧之光——心学。

所谓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也许正因为龙场的极致混沌,才使它得以孕育极致清明的智慧。

阳明心学,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独一无二的明珠。守仁数载从兵,数载格物,数载修道,数载炼佛,终于,在经历了人生的最低谷——下锦衣狱之后,龙场悟道,得宇宙之终极智慧。这一套良知之学,在明朝晚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培养出了如徐阶、黄宗羲等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此二人均间接师从阳明,为阳明再传弟子,以心学为指导思想)。而在后世,更是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形成“阳明学”,以之为指导,日本爆发了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何等高道也!

先论阳明学之缘起。王阳明自称,他的学问直接脱胎于朱熹的格致之学,于佛道无关,于陆象山之心学亦无关。但事实上,阳明之学并非仅仅来自于朱熹那么简单。他的修佛、修道经历,亦成为其理论的主要来源。比如说,老子在道德经里曾经讲到: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要过分迷恋崇尚贤者,这样人民就不会互相争斗以求取“贤者”之名。这是朴素的众生平等之思想,但老子并没有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只是悲观地提倡“小国寡民”,使“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王阳明则吸取了其中的平等思想,更进一步地提出:

“人人心中自有个圣人。”

每个人都有良知,这良知使得每个人都是圣人,因此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没有阶级差异,自然“民不争”。

但王阳明为何单扭住朱熹而放弃佛道呢?我认为,这里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格致之学是当时的官方哲学,阳明想要使自己的学问光辉灿烂,须得傍附于朱熹。其二,阳明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他年轻时曾经看清楚佛道的局限:要人们舍弃本应是正常、天赋、真诚的亲情、友情、爱情。他认为这是极反人性的,因此对佛道一致持有排斥态度,自然不愿承认自己学问与它们的关系。其三,佛教枯禅,道教静坐,两者均为“彻底的无为”,要人们脱离现实,什么也不干,只是去追寻那所谓的彼岸、永生。而阳明的学问,是使人成圣的学问。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中国的哲学,“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要统一入世与出世,即成圣,必然是既有精神之健全安稳,又有挥斥方遒之才干。阳明亦然,故其不屑于佛道之枯坐之法,更不屑于与之为伍。

至于象山之学。王阳明认为,陆九渊提到“心即理”,已经触及心学之根本,但是他并没有进一步思考,而是止步于此,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论和相对应的理论,因此称其“太简”。

接下来论其理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首先,心即理。阳明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心意相通,既然宇宙中有至高之理,那么人的心中,也有和宇宙一样的至高之理,这个理,被王阳明称为“良知”。良知就是宇宙的道理,它本来无善无恶,但却智慧至极,能分辨是非,洞察善恶,“无善无恶心之体”,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心里都有相同的理,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圣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存在于宇宙,而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生来就有知识,学习即是复习。这一“精神助产术”的理论与阳明学不谋而合。从这一意义上讲,阳明已然跻身大哲学家之列。

其次,知行合一。阳明认为,“一念发动便是行了”。这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点,心中产生了一个恶念,比如抢劫银行,尽管自己并没有去实行,但已经算是行恶了。因为一点小恶念的产生,如果不去祛除,千千万万个小恶念就会聚合起来,最终导致自己行恶。这样一看,一个恶念产生,不就是“行”了吗?第二点,心中有了一个善念,如果不去实行,那它就不算是善念。比如一个人有孝顺的想法,但如果不去切切实实地关照父母,不去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精神安稳,这根本不是孝顺,这个人也根本不知孝的道理。

这一理念可谓阳明学成为入世之学、实学的关键所在。王阳明借由此理,劝告众人不要有邪恶的念头,有好的想法就要去做,切莫纸上谈兵。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实践知行合一的人,必然同时重视实践与理论,不是局限于空谈夸口,更不是虎头虎脑地实践而不去思考。在王阳明看来,知和行本是一体,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必然结果,二者是同一个过程。陶行知因要“重视实践”,从“知行”更名为“行知”,已经把知和行割裂来看了,未免有些肤浅。

第三,致良知。在这一条上,阳明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致良知同样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阳明强调,尽管人人都有良知,但有一部分人的良知已经被诸多恶念所蒙蔽了,因此要静坐反思,拂去良知上沾染的尘埃,这样才能使良知恢复到它知善知恶的本来面貌。其二,良知是宇宙至理,它能分清善恶是非,因此面对一件事时,良知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它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因为良知知善知恶,所以必定是正确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良知的判断应用到实事上,即“致(应用)”我的良知于万物之上。

阳明在天泉桥上,为其弟子留下了名垂青史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即是对阳明心学的高度概括,包容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他一生全部哲学理念的浓缩。

1528年,王阳明病重将逝。在章江的一艘小船上,一众弟子围在气若游丝的王阳明身旁,无声地落着眼泪。江水一下一下地拍打着小船,更为船内增添了一份飘零的悲意。

弟子周积哽咽地问道:“老师有何遗言?”

船内静悄悄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良久,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一点力气,微笑了: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是啊,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哉!阳明者,真圣人也!

相关文章

  • 此心光明即为圣

    公元1508年,距离大明王朝的灭亡只剩区区136年,明武宗朱厚照正花天酒地,挥霍着自己年轻的生命,一生三十年的旅途...

  • 《心之所向,即为光明》

    我常常望着那里,逐年肃穆、神圣 某种来自那里的永久的教育使我成长 使我终致明白:事物之光不灭 世界的光辉从来也没有...

  • 此心如何光明

    人心的本质 世间有人性本善之说, 也有人性本恶之说,本善的心随着出生长大各种因素影响生出诸多的不好,所以需要时常的...

  • 跟古人学习修心

    心里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里光明,世界便清晰透亮,心里光明,世界便温暖如春。 此心不动,你就是黑暗中的光亮 此心不...

  • D61:此心不动即为术

    读《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一日 作为京官,平时干的实事比较少,全靠三年一次的大考表现来决定是否...

  • 读《周易》:即使占居地利,也需等待天时!明夷卦和贲卦

    明夷是在黑暗中等待光明的到来,此时需要极其忍耐力,去做好光明到来前的准备。明夷之道,即为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此卦...

  • 光明观心歌

    光明观心歌 正念相续觉自性,自性觉耀大光明。 此光能断轮回链,性空救度大光明。 此光能破无明结,智慧救度大光明。 ...

  • 说怪

    形似神不是即为怪。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圣。圣人想的即为怪。 可见怪是人创造出来的。 举例:龙,麒麟,冥币,文章,...

  • 王阳明:你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不可能靠近自己!

    王阳明说:“立志贵专一。”又说:“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不可能靠近自己。 此心光明 王...

  • 《创造宇宙说明书》图画121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宇宙在你(我)心中。此心光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心光明即为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hj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