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化商业模式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在商业协作中弊端不少:中心的太强势大而不能倒,边缘的话语权几乎为零生存困难,涉及到账款周期等资金问题时更加明显,且协作效率低下,各自为主。随着区块链相关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趋势和可能演化的方向:追求多方参与和对等合作的新型商业模式逐渐凸显价值-分布式商业。分布式商业的特征是弱中心强生态,强调多方参与,由单中心到多中心,降低单一中心对整个生态的影响力和权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生态的健壮性,下面我们具体聊一聊当前商业协作的现状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目前的现状:参与协作的各方以自身为主体建立中心,流程设计的关注点在于为各自服务,造成部分功能和设计重复建设,成本高,且电子化程度低,周期长,加之在协作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多方信任度和效率双底。
目标/期望:提升协作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关键点:如何使得多方高效协作。
解决方案:区块链相关技术提出新的协作流程,把需要多方协作的数据-功能-业务放在公共账本上,读写数据,业务交互,达成共识,实时同步,以分布式的方式共同维护。
简言之:区块链相关技术提供了一套新的协作解决方案。
适用场景的特征:
缺乏信任度:信息不对称,没有公开透明,人为操作空间大,市场混乱(区块链:透明-可追溯-不可逆);
协作效率低:电子化程度低,纸质/人工实施,重复建设,协作流程不合理(区块链:共同维护-共识-实时读写链上数据-智能合约自动触发);
数据作为驱动引擎:以数据流带动业务流和价值流,打通线上下线。
接下来说说区块链相关技术实施时可能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性能-安全-隐私-监管/审查-扩展性-易用性。
性能:共识机制+TPS
共识机制:分布式商业根据场景特征适用联盟链,共识机制区别于公链的算法,采用PBFT/RAFT,有效降低算力和资源能浪费(POW)。
PBFT:允许欺诈节点和故障节点存在,错误节点在1/3之内可以正常运行;
RAFT:允许故障节点(默认所有节点为诚实节点)存在,效率更高,错误节点在1/2内可以正常运行。
扩容:状态通道
需要多方协作的部分业务、功能、数据放到链上,各自主体的运算放在链下进行,链上协作的部分,可以借鉴状态通道,实施链下存储-链下计算-链上存证-链下寻址。
安全:准入机制-权限控制-分组-分层-分链
分布式商业的特征决定了参与节点是利益相关方,必须进行准入控制,根据多方在协作中的定位分工,通过权限-角色-账户来分组管理;
技术实现上分层:物理层-平台层-服务层-应用层,层内高聚合,各层之间低耦合,以接口方式彼此调用。
隐私:参与方属于不同主体,涉及隐私保护,部分数据需要脱敏后上链,相关密码学技术:环签名-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多方安全计算。
环签名:可以防追踪-防关联,在不暴露交易方情况下完成交易;
零知识证明:在不暴露内容的前提下,证明内容的正确性;
同态加密:先运算后加密和先加密后预算保持一致,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加法/乘法同态加密;
多方安全计算:在保证各参与方数据隐私的基础上完成协作计算;
当前加密算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计算效率比较低下,未来大规模商用对密码学提出新的挑战。
监管/审查:超级节点-观察节点
鉴于部分业务的特殊性,需要监管审查介入,通过权限设置,配置观察节点(审查审计)和超级节点(监管),以知晓业务运转以及参与相关规则制定和合约编写。
扩展性:插件化/可配置
区块链相关技术、使用场景都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后续随着技术的成熟,场景和需求会高速扩展与放大,这就要求系统层面在顶层设计时预先做出考虑,可以使得系统随着需求不断扩展和适应。
易用性:部署-用户使用交互体验
对于用户来讲,不论在部署配置时还是正常运行时的操作使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成本,所以在流程、交互和界面设计上应该本着对用户友好的原则,尽量实现简单、高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分布式商业强调多方参与,高效协作,价值分享,其路径和蓝图在理论上是十分可期的,但就落地而言,实事求是的讲,同一主体内的跨部门协作效率就已经比较低了,部门墙厚重,互相扯皮现象屡见不鲜,跨主体协作则情况必然更为复杂,效率低下不可避免,而且在短期内,底层的支撑技术和涉及具体场景的协作流程设计和智能合约规则编写也需要不断探讨,分布式商业的大规模落地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