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早上,当我点进蒋坤元老师的页面时,“说粥”两字瞬间跃入我的眼帘。
“啊!”我笑着轻呼了一声。
儿子也笑了:“妈妈怎么啦?蒋伯伯写什么啦?看你表情有点搞笑。”
“粥,妈妈每天早上都要喝的粥。蒋伯伯看来越来越重视养生了,昨天写猪油,今天说粥,让我看他怎么……”看到文章的后面段落时,我的眼睛潮湿了……
儿子挺好奇:“蒋伯伯就连粥也有话写?我也要看。”
“等会儿给你看。”我一边盯着手机,一边打开电脑:“可以了,给你。”
2.
蒋老师说他并不喜欢喝粥。
是不是那个年代的日子太苦了。以粥代饭的日子太多了,他也是对“喝粥”就心生逃避呢?
我婆婆就是那个一说起粥就厌腻到反胃的人。她为了让我公公吃饱点,自己常喝稀稀红薯粥。以至于她喝怕了粥,公公吃怕了红薯。
也许没啥原因,蒋老师就是不喜欢在晚上喝粥而已。
现在,蒋坤元老师听了夫人话,于每天晚上喝一碗养胃的粥。
若不是为了养生,谁不喜欢吃菜下饭或是美味的泡饭来得痛快呢?
吃泡饭对胃来说,是不太好,所以蒋老师喝粥是明智的选择。
3.
以前,我也是不爱喝粥的。可自从调到现在这个学校后,第一次看到一大盆粥的面上有一层厚厚的“粥衣”一太可爱啦!
来一碗稠绵的“粥衣”拌点萝卜或荠菜榨,比普通稀饭自然美味一些吧?
粥有营养,但也容易胖吧?但,问题是,看似那胶蛋白一样的“粥衣”会不会让我的皮肤更滋润细腻点呢?
因为我有一个晨跑的习惯,跑完步就要到食堂吃早餐,所以去得最早的人总是我。
这样,不爱喝粥的我,每天早上都要喝一小碗“粥衣”。
4.
蒋老师说,他从小对粥就有着非常深情的感情。
蒋坤元老师这篇《说粥》中有好多亮点让读者为之动容和感叹。这是走心文字留下的心痕。
那个哺育他成长的乡土,有美丽的夏夜、盛满母爱的“粥衣”……那是温馨而美好的回忆。
文字里,还有那艰苦岁月中特有的凄苦和悲凉在轻缓地流淌……这是怜悯而慈悲的回响。
蒋老师以朴实平和的语气向读者阐述事实,却能深深地触动人的心弦,激发读者对现在生活无比热爱之情。
5.
蒋老师,七八岁就会做饭,十二三岁就下田劳动。
那个时候,人们常常吃不饱饭,只有在粥上大做文章,做南瓜粥、菜粥、麦片粥,只要有吃能保命,啥粥都得吃。
何况……后面有两个令人心酸的真实故事。
几只野猫把邻家女孩煮的一盆粥偷吃了,致使母亲打了她一巴掌。
这一巴掌打在女孩脸上,却疼在我的心上,从此我就注意做好粥的“防护”工作,不让猫狗把粥吃掉。
读到这段文字时,什么样的感觉?那年代,母亲的那一巴掌里包涵着多少酸楚和凄苦的无奈。
一盆粥,也是养命的粮食。
还有更令人心酸的故事在后头。
6.
这是蒋老师邻居家的事。一老太太不小心把煤油灯打翻在一锅粥里,老太哭了……
饿极了的儿子夫妻俩也不舍得倒掉这一锅粥,就闭着眼睛喝了。
第二天,一家人的嘴唇都开裂,喉咙都痛的咽不下口水……
没经历过那岁月的人肯定觉得不可思议——一煤油灯打翻坏了一锅粥,还吃?这不是有病吗?
饿呀!除了粥,家里还有什么吃的呢?倒掉重做又舍不得。他们也不知道喝了有煤油的粥,后果会如此严重。
这么苦难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终于盼来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现在,一碗清淡的粥是养生养命的粥。
7.
读蒋老师的往事,懂过去的不易,知现在的富足。
从那个饿肚子的年代过来的人,还有什么苦吃不得呢?还有什么坎过不去的呢?
我儿子说,他懂了: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懂得珍惜现在,珍惜每一天!努力拼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