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有一种诅咒叫做诺奖诅咒,说作家一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了。很好理解,有事实数据,也有心理因素。
贾行家老师讲这个,倒不是为了证明它,而是赞叹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依然能写出不输诺奖的好作品,是真正优秀的心里有“高密东北乡”的专注写字的好作家。莫言没受诺奖诅咒。
莫言是作品等身的好作家,获得诺奖是奖励,没获得诺奖,人家也没停止过写作。得到之后自然也没当个事儿,写作对莫言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热爱和使命,他一定是喜欢的。但有一点,在得到诺奖之前,莫言早已被肯定。
田中耕一不一样,他在获得诺奖之前,是个无名小卒,别说没人相信他会得奖,他自己都以为被人开玩笑。而得奖的原因,还是因为17年前的一个研究。
这简直就像是个历史级的纠错事件。当历史发展到一个阶段,发现无法续写,然后追溯到17年前有个节点接不上,于是搭着时光机器回去翻到这一页,找到这个人,再回到17年后,给他一个奖,让节点顺利接上。
历史可以这样纠错继续进行,田中耕一的人生怎么办?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笑话,一个没有取得任何学术成果,非专业博士,连硕士都不是,甚至留过级的底层小技术员,拿了个顶级的诺奖。一个电气工程专业的小技术员拿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太像一个笑话,远比普通人中了5000亿概率更低。
你不配。这是田中耕一的想法,也是所有人的想法。田中领奖的时候局促的像个工作人员,家人不相信,同事鄙夷,业内哗然,遭遇了多少白眼,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很难真实的理解,但我们也能轻松脑补,不被所有人认可,也不被自己认可,是一种怎样的折磨。怀疑人生,应该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但诺奖非常严谨:诺贝尔奖是用来奖励那些率先提出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原创性成果,田中耕一的得奖是慎重、公平公正的决定。
虽然田中耕一的研究很小,但在推进人类思维方式上原创、里程碑意义,这个奖实至名归。
那么问题就回到田中耕一这里了。正常的科学家作家得了诺奖可能就会躺在诺奖的人生巅峰,不再有建树,田中一个本来就不配的,被诺奖的馅儿饼砸到的普通人,做何选择?
田中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再花16年,让自己配得上。
田中得奖之后消失在世界,就像得奖前没有出现在世界视野中一样。
田中耕一再一次引起大家的注意,是在他获得诺贝尔奖15年以后。2018年的时候,《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说的是一种只用一滴血液就可以提前30年发现高危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田中耕一。
人的血液中能检测出来的蛋白质何止一万种,而田中瞄准的是阿尔兹海默症中最典型的β淀粉样蛋白。在一滴血中,它简直微量到无以复加,而田中研发的设备可以检测正常人和高危人群两个人群血液中β淀粉样蛋白的浓度差异。
这一次,田中耕一没有获得诺奖,但他用所有人都能认可的方式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而自己的研究,让人类受益。
这是个可以加入《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故事。
image.png
田中这时候才能算真正的人生赢家,得诺奖的时候不是。
田中是人生赢家,问题是,为什么?是什么支撑他获得一个和自己毫无关联的大奖,然后又用实力再次证明自己。意志力吗?显然不是,多少真正厉害的专业研究者究其一生在实验室苦苦追求而不得。
当提到他研究的成果时,他的回答关键词只有一个,就是”兴趣”。他说 “我从小就喜欢研究。就职后,多次拒绝升职当管理层,也因为要留在研究部门进行研究。今后,我也将继续研究。我有兴趣也喜欢搞研究。”
这是真实的,唯一的答案。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