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看庄子的《在宥》篇,这篇讲的是无为而治,无为而化,自由自在,回归本性,从心而动,自然而然……,我们跟着庄子继续往下看。
如果说想要“明”,那是对色彩变化的过度追求;如果说想要“聪”,那是对细小声音的过度追求;如果说想要“仁”,那是对道德的过度追求;如果追求“义”,那可能是道理已经说不清了;如果特别提倡“礼”,那可能是相互对技巧的吹捧;如果想要“乐”,那可能是想获得认同了;如果想要“圣”,那可能是才能的较量了;如果想要“知”,那可能是要开始挑毛病了。
以上八个方面,聪明、仁义、礼乐、圣知,都是世间相互追逐的东西,而庄子却认为这是超过了本性的,一般就足够,超过一般的喜爱,则是越线了,越线则不自然了,不自然则是乱之首了。
其实这些追求有没有错呢,没有!庄子说有这些追求是可以的,没有这些也是可以的。最主要的是天下人有没有守住自己的本性,有没有超过本身的承载能力去追求。
如果本身没法耳聪目明,还偏偏是耳聋失明,那他还去追求千里眼、顺风耳,这岂不是要痛苦一生了。一生为追求不到的东西浪费了生命。所以人应该先学会了解人的本性,和学会认命。
人们在吃饱喝足后是可以追求所谓的仁义礼乐的。但是,如果食不果腹,还要在那里大谈仁义,这是不是也是要闹笑话了呢。可这世间却真的有那么多的穷书生在啊!被说为“穷书生”,“酸秀才”,“百无一用是书生”,也不是没一点道理啊!
一个书生,如果吃不饱饭,还天天斋戒沐浴,跪拜圣人,这种精神如何呢?在庄子看来,这都是所谓的圣人的错,他们迷惑了众人,让他们看不清全局,就陷入了圣人之道。从此蜷曲着不得舒坦,从此拿捏着不得逍遥,悲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