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识爆炸的时代,快捷实用的内容受到大众的喜爱与追求,这种实用不含水分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干货”。可是“干货”再好,也大多数是他人的经验,拿来就用是否又是一种形式上的懒惰,而且这些“干货”,又有多少是可以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相相契合?
所以,知识爆炸时代,我们到底要不要追求“干货”?
正辨1:干货真材实料,有价值,要!
在这个时代,我们经常听到“干货”一词,但什么干货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就先举个例子:
小王最近对讲师一职很感兴趣,于是就问了身边的朋友们,大家都积极的给他建议,甚至帮他上某宝搜索了关于培训讲师的畅销书籍《成功讲师的108招》《从培训新手到培训专家》《培训师授课技能手册》等,并且鼓励他:小王,你的口才很好,一定可以,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并且还讲了隔壁阿花的成功史,但是,亲爱的老铁啊,以上就是典型的一大碗鸡汤啊。相对的,如果干货,我会这样跟小王说:
小王,首先你要想清楚你的职业规划方向是什么?你是想成为企业内训的专业讲师呢?还是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的讲师,两者在授课内容,技巧和方向上有所不一样。
当你确定好方向以后,你就要着手准备你的知识体系了。你是打算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呢?是机构内部提供,还是全部由你自己定位,学习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知识的架构。2、上网搜索信息,现在公众号和专业知识网站,有很多实用性知识可以作为书籍理论上的补充。3、与行业内的大伽们交流,可以提高你的思维高度。
你以为这样你就是一个专业的讲师了吗?大错特错了,想要成为一名优秀专业的讲师,你需要具备很多技能,包括:罗辑思维能力,演讲力,金字塔学习法的运用,定位运营,用户思维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还需要目标管理,我当时遇到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干的~~,我给你的建议是:1~1~3~4~ 这样就是干货。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干货是什么?干货就是精炼的实用可信的内容,在它现有的知识体系之上加入新知识和新思路,从而帮助他人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系列内容。
它的特点是:精炼的、真材实料、有价值的信息,具有一定有的指导性,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区别于一般人们所谓的心灵鸡汤。
(在最开始,一定要给“”干货“下一个定义,以免反方混淆视听,带偏整个话题)
反辨1:干货还是私货,水货?我不要。
(攻击切入点是:用私货和水货来告诉观众,没有所谓真正的干货,因人而异)
正方提出干货就是真材实料,有价值的,可供实践性的操作方法,我想请问大家 :这些干货是谁写的?他本人的阅历和思想高度在哪里?观点是否客观中立 ?它的受众群体是谁?干货的适用性有多广,是否经得起验证?有价值又是如何定义的?
是的,我在这里要表明的观点是:你怎么确定你现在所看到的是干货,还是湿货,私货,或者是不是水货呢?
网上常说的“干货”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的“干货”,或者说是相对狭义的“干货”。例如:干货往往是一种看法,对规律的总结。按照这个定义,干货也是有干度的,从结论上讲,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就是干货,那在狭义上讲有价值的评论才是干货,但是问题来了,对你有价值的,对我不一定有价值;对大众有价值的,对小众不一定有价值;对男人有价值的,对女人不一定有价值。所以,干货怎么定义呢?
而且干货也讲究语境(语言的环境),你是从什么视角切入这个观点?这个角度的意义和局限性,是否对其他人有帮助,都很不好说。而且对于大多数普通人不会去验证这些干货是不是可信的,甚至不一定能看得懂那些干货。
所以,对于所谓的干货,我们不要。
正辨2:干货的品牌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申明,没有任何一种道理通用于所有人,但是,干货的价值是不容否认的,有这里,我要明确指出三点:
1、“干货”是可追溯、经过多方论证后,在事件发生背景下有相当合理性的论据。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作为事实接纳,即便不能作为事实接纳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字是:合理性,大多数情况,参考价值。
2、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干货“是因为它的特性就是:传递性和实用性,一直使用不容易过期。
3、如果您不确定什么样的干货适合你,有一个便捷的途径,也许就是相信“品牌”的价值。例如:逻辑思维的60秒语音,把一本书的精华给你提炼出来;樊登读书会带您读书;赵周老师的拆书帮等,在最近这两年知识付费的时代,大家更愿意为真正的品牌“干货”花时间和更高的金钱。一是它可以帮助节省甄选优质资源的时间;二是真正的“干货”某种程度上能够我们节省学习的时间,拓宽我们的知识广度。
反辨2:精华,未必就要收吸引
这里我想问一下:有多少人还在坚持天天听“罗辑思维”,并且深度的去学习;有多少人看到“干货”二字的文章,就直接点击收藏,却从来没有再翻过;你看了那么多“干货”,现在你的输出能力如何?它真正的改变你的生活了吗?请大家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不可否认,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家都想花最少的时间,来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一本几百页的好书在开车路上听精华部分也就花上十几分钟;听微课,几分钟就能收获一个知识点;看深度好文,喜欢一目十行,快速寻找干货。我相信以上行为大家都干过,我想请问:你们都收获了什么?学得怎么样?
例如:我曾经追捧过罗辑思维的60秒语音,刚开始的时候每天如获至宝,满满的干货呀,后来发现干货就是一个很简短精华的论点而已,往往是抽象的,而抽象的理论也会因为每个人理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指导行为,所以就特别的难以落地。然后就会发现:
1、所谓的干货就是根据一本书所提炼出来的精华,就是书中的骨架,而我们知识的落地,更多需要的是详细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无法落地的学习是耍流氓。
2、盲目的追求干货,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假勤奋、假高效的状态中,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学习效果.然后就会变得更加的焦虑、浮躁。
3、更深层一点,捧「干货」的背后是不是有一点急功近利的影子呢?许多人习惯用「有没有用」去衡量一件事物,可是,有很多事物,恰恰是不能用「用处」来衡量的。比如读书,经常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或者,读这本书有什么用?但是我相信,同样有许许多多人,对读书是不问这样的问题的。对他们来说,读书或许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使命,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问出这样的问题才奇怪。
正辨3:帮你理清思路,更好的践行,减少认知成本
不是“干货”引发了我们对于知识的功利性,而是社会本身已具备浮躁和功利心态,本来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只是顺应人性去满足他.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一定是有市场需求的,而干货的出现,正是因为太多人没有时间去筛选书,但他们需要读书吗?
答案是毋庸置疑。"干货"就相当于一个个相对明确的指导意见,有指导性但具体还需要你自己动脑去分析自己的需求.如果觉得合适,再仔细的去翻阅它。如果连"干货"都不愿意花几分时间来读的人,你还期待他花三四个小时去读一整本书吗?干货的作用是:
1.帮您缩短了,快速识别优秀资源的能力.快速从一本书中提炼出精华,进行深度解读.
2.本质上是为了减轻认知成本。这个回答能指导实践行为,那么它就是干货,所以它是好的;这个回答不能指导实践行为,它就是鸡汤,亦即是不好的。寻找合适自己的干货.
干货要不要? 要,我们不仅要,我们还要学会输出干货.
反辨3: 干货就是精华的”小药丸“,我要吃饭。
在很多音频平台上,有人解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还有人致力于提供便捷取巧的阅读体验,把厚厚的经典变成了几页纸的信息,这种省事省力的方法确实很有吸引力,但也可以想象确实很无趣。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我们享受的并不是整个故事的框架,而是它其中的剧情,紧凑的高潮段落,很多好书是需要反复细细品味的,每读一遍的感觉都不一样,越读越有味道。
再举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他们随身携带的仙丹吃一颗可以一个月不饿,里面富含了人们所需要的能量和精华.但真正热爱吃饭的人,一定对这种"干货"敬谢不敏,否则,就等于被剥夺了30天的乐趣。
对结果的追求,并不足以取代追求结果这一过程的乐趣。现代人对于“干货”的孜孜以求,又何尝不是把生活变成了充饥呢?我们要生活,我们追求的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是干货。
在昨天的整场辨论赛中的几点体悟:
1、第一位上场的辨手一定要在第一个时间对主题中“干货”的关键词进行有利于我方的定位。
2、团辨时也是要策略的,反辨在给观众洗脑时,正方一定要在适当的时间出动小伙伴进行总结式反辨,加强我方的观点。团辨中的选手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定位,有人适合首辨,有人适合突围绝地反击,有人适合讲故事,有人适合压轴总结。同时还要对反方的团辨选手进行深入的剖析,要在辨论前就预估到辨论的方向和可能性的问题。
3、昨天我们采用的自由辨论形式,可语音可文字,说实话语音很占优势,你可以通过声音,气场,速度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容易理解。我要小小的臭美一下我昨天的表现,我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还是满意的,毕竟也是我的第一次啊。后面的几位辨手,采用了文字的形式,感觉说服力不太强,而且文字输出时的段落,架框,表达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就没有太看明白。
4、在辨场上,不要理所当然的以为观众是个明白人,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草头墙,哈哈,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你会发现讲得都挺有道理的。在辨场上有个最大的武器,那就是感性的故事,催人泪下的故事就挺好用的,让观众感同身受,由情感来引导他们的大脑做决定。所以,我们要以理性论证我们的观点,以感性的故事来强化我们的论点。
5、关于辨论赛中的立场的选择 。辨论只是一种工具,锻炼你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并不是代表你的个人品格和立场。例如:在《奇葩说》中就有一道论题,应不应该接受潜规则?而在论辩的过程当中,大家都例举了自己的实际生活事件和情感,有选手过于感情用事,差点当场退出辩论赛。我们要知道,辩论只是一场游戏,不用过于较真。甚至我们应该多锻炼自己站在不太擅长的立场去解析问题当然。作为观众,我们也不要拿选手在辩论场上的论点来评判选手的品格。
6、前几天我看了《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中,提到我们要时常反驳自己的观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当我们能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时候,对于我们未来生活中的人事物就不会过于执著,你才能发现生活之美,这是我对辨论赛所延伸出来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