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奠基人英国的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市场经济,即一只看不见的手。
《铅笔的故事》,就是说明了市场经济的非同寻常的作用。要生产一只铅笔,经过多少的工序,经过多少人的手,使用铅笔的人不知道,也无需知道,只要能支付很少的钱,直接买来使用就是了。而生产铅笔的人,也无需考虑是给什么人生产,最后卖给了谁,ta所需要的就是我完成一定工序工作,能拿到足够的薪水就行了。
“看不见的手”,主张社会的供需平衡,交个市场好了,政府不必插手——事无巨细地管着管那,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即不需要人为去进行市场调研,不需要人为安排生产计划,这个过程,市场就能自动完成而且效果很好。
真是“无为而治”的典范!
二十世纪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大争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市场经济的生命力。如二战之后,以苏联为代表的国家,大都实行了计划经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实施了市场经济。在期初阶段,计划经济的势头盖过了市场经济的势头,但是后来,市场经济后劲十足,普遍超过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同样为英国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又把另一只手给我们展现了出来——政府干预,即一只看得见的手。
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发生的“经济大萧条”,其危害程度至今还“谈虎色变”。
面对突入起来的经济衰退,美国的强势总统富兰克林被推了出来,要力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时候,凯恩斯给富兰克林说: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政府介入。于是,富兰克林政府开始用“看得见手”进行了一番操作,最主要的是量化宽松货币,即政府提供足够的贷款,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政府作为最后贷款人,以保证银行及企业资金链的流动性,不致于造成企业破产、社会失业率增加。一番操作猛如虎,终于让美国及世界经济走出低谷。
面对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又一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本.伯南克正坐在美国美联储主席的宝座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在伯南克的带领下,迅速“出手”,一顿操作猛如虎——买国债、“开闸放水”、降利率,并与其他国家紧密配合,美国经济很快就从危机中走了出来,避免了重蹈上个世纪“大萧条”的覆辙。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日本的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经济遭遇“滑铁卢”——因房地产泡沫,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日本政府当然也不会把“看得见的手”闲着——同样也是采取量化宽松经济,货币利率甚至降为零——市场流动性足够好。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日本的经济一直难以走出经济萧条的泥沼。
辜朝明经过研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
“看得见的手”可以作为最后贷款人,可是“看不见的手”就是不接招——我就是不贷款。毕竟,借来的钱,迟早是要还的!
政府一番热心肠,在不同的国家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你虽友情我却无意,你说尴尬不尴尬!
市场的本质,就是交换,就是供需关系。只有“贷款人”,没有“借款人”,游戏就无法持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