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豆妈经常被孩子的坏情绪和发脾气事情所困扰,但最近看了一本书,真心觉得非常实用,这本书名叫《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对育儿的指导意义却是巨大的。书中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和应用,确实给豆妈在处理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方面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这样呢?在孩子遇到问题出现不好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习惯性地会认为孩子缺乏处理事情的能力,然后积极地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为解决了问题孩子的情绪就会好转,却不知道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家长的建议;在孩子遭受委屈哭泣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劝慰孩子说“这是个小事情,不用难过了,没关系的”,却不知道认同孩子心底的感受;在孩子将玩具乱扔不知道收拾的时候,经过几次提醒仍未改善的时候,我们就习惯性地威胁说,“下次玩好后不收拾的话,我就将你的玩具都扔掉”,因为我们觉得只有通过惩罚孩子才会长记性;在孩子提出了某些我们认为不合理的要求遭到我们拒绝后发脾气时,我们就会习惯性地对他说教,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但这招很多时候也是失效的,然后就会演变成指责“不行就是不行,不能什么事情都由着你来”。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反正豆妈在养育豆豆的七年多时间里,都遭遇过上述的这种种情况,很多时候对孩子的很多行为和情绪处理无能为力。直到我最近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些安抚方法都被书里归为无用的方法,这是因为我们在安抚孩子的时候忽略了很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倾听和关注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豆妈记得半个月前辅导豆豆计时练习三个数连加口算试卷的时候,豆豆做了几道后说:“妈妈,这个太难了。”豆妈就告诉她,“就因为难所以才要练习,不难的话就不用练了呀。”然后让她赶快做,抓紧时间。小家伙写了几道题后,又带着哭腔说:“妈妈,这个太难了。”如此循环往复几次后,豆妈的耐性直接被磨光了,生气地夺过她的口算试卷,并大声吼道:“你不用做了,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你也别叫我妈妈。”然后甩门出去了,那次豆豆哭得非常伤心,边哭还边说:“我讨厌妈妈,我再也不要妈妈了,我没有妈妈了。”一直哭闹了好长时间,奶奶怎么哄都没用,最后很晚才悻悻然地上床睡觉。那一晚豆妈心里也是五味杂陈,焦虑、挫败、悔恨、懊恼……。
看了这本书后,我复盘了那天我的行为。我那天都没有考虑到豆豆的感受,本身连加题有一定难度,而且是计时的,她很想自己能做得又快又好,所以在开始做了几道后发现自己做得慢的时候,心理有一定的压力。但我那天完全忽略了她的内心感受,孩子说太难了的时候,可能是希望降低下难度,比如少做一些或者不要有计时要求,但我的关注度却是想让她抓紧时间去完成试卷,好早点去睡觉。但是事情的结果是,不仅试卷没有做完,母女俩还闹得不欢而散。如果当天我能感受到她那种紧张、焦虑的心情,我就不会采取那么愚蠢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她。前两天,豆妈再给豆豆做连加口算试卷练习的时候,豆豆好像还心有余悸(虽然那次事件的第二天晚上我们都向彼此道了歉,但经历过的事情还是会给孩子造成影响的),然后和我说:“妈妈,我能不能只做一半,然后你能不能不计时呀?”豆妈欣然点头。说实话,豆妈那一刻很高兴她能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她知道怎么避免出现类似上次的问题。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这样,夫妻之间的沟通不也是一样么?因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豆妈也在追剧《你和我的倾城时光》,但最后豆妈基本只看“浅诚”CP同框的片段了,当我看到“浅诚”CP进行对话的时候,特别能感受到这一点,当双方有一方在说话的时候,另一方总能非常专注地倾听,而当一方碰到问题时,另一方都能及时关注到对方的感受。所以在网上很多人说厉致诚是一个霸道总裁的时候,豆妈反而觉得,厉致诚是一枚暖男,他知道倾听,并几乎无时无刻都在用心去体会林浅的感受。“浅诚”CP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安慰、相互欣赏、相互支持,这种爱才是甜美的,持久的,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
“愛”是什么,“愛”是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我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我们习惯以我们认为的“爱的方式”来爱孩子,比如遵从“慈母多败儿”的家长会打骂和苛责孩子,比如信奉“爱就是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的家长会宠溺孩子,而恪守“爱是奉献和牺牲”的家长则会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包办所有事情。我们却很少去关注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父母什么样的管教方法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虽然我现在知道了要想和孩子有效沟通首先是倾听,然后是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感受,但我知道知和行中间还是需要一段很长的实践历程,希望我能在育儿方面能尽早做到知行合一,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