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秘本 田川 18585990776
近年来,随着《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读物的走红,新一波明史热迅速升温,不少著作也搭上这班顺风车,一时间掀起了全民读史的热潮。就明史著作来说,这其中,既有靠噱头和商业炒作来吸引读者的畅销品(如《明朝一哥王阳明》),也有以明朝为背景和依托进而上升到对整个社会和制度探讨研究的佳作(如吴思的《血酬定律》和《潜规则》),甚至连一些带有明显时代阶级烙印,早已被打入冷宫中多年的陈腐教条之作,也被翻出来炒炒现饭,换了一副马甲来讨好读者(如吴晗的《朱元璋传》)。
当下明史读物林林总总,良莠不齐,而读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不是专业的研究者,很容易被一些平庸的作品所误导,在阅读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作为一个长期读史的历史迷,对于明史入门读物,我只推荐三本书。
孟森《明史讲义》
心史先生是近现代最早专注明史研究的学者之一,在明史研究领域里称得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的《明史讲义》这本书,在当代史学界,基本上是所有后来明史研究者必读的教科书。全书架构清晰,条理分明,对于明朝两百多年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人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如果明史阅读至推荐一本,这本《明史讲义》无疑是不二之选。
难得的是,心史先生写史的严谨态度,始终坚守“三不原则“:不隐、不讳、不忌。尤其是对于某些历史疑团(如袁崇焕冤案),在缺乏更加翔实的历史材料,无法还原历史真相的情况下,保持着清醒的克制,不去用个人的想象的臆测来推断当时的历史情景,而是留待后人去发掘和研究。
全书虽是讲史,却常有惊人之论,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如第二编开篇卷首词,以议论代替叙事,起领全章:“中国自三代之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嫌”。寥寥几句,大开大阖,读过之后,令人回味。
作为一个受过旧文化教育,出生于晚清,成名于民国的文化名人,心史先生的作品大都以民国文言文的方式叙述,却毫无传统腐儒的纲常伦理道德说教。具有高中文言文水平的人,都能读懂他的作品,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
顾诚《南明史》
顾诚先生之前,南明史研究者不乏其人,如司徒琳,南炳文等,但顾诚的出现,让这些研究者突然变得黯然失色。据说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出版之后,很多有志于研究南明史的学者们都扭转了研究方向,《南明史》在明史界的地位和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南明的历史,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且政权更迭之快,王朝周期之短,较之于大明王朝煌煌两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似乎太过仓促而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之所以要重视南明这段历史,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大明王朝优势占尽,却为什么打出了一手烂牌,非但没能保住政权,就连东晋和南宋这样偏安一隅的苟且求全都无法实现,最终山河易主,神州陆沉,被异族奴役统治了两百多年?顾诚的《南明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历史上失败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有价值,更值得去深思,也更能警醒后人。相对于其它的历史书籍,《南明史》更具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明亡之后的三百年,同样的劫难降临在中华民族头上,类似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上演出,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和明末清初的局面何其地相似!只是交战双方的实力和战争的结局截然不同而已。我们结合《南明史》这本书来对照这两段历史,相信能读出很多全新的启示来。
温功义《三案始末》
温功义先生的历史著作不多,只有两部(另一部是《明代宦官》)。加之为人低调,惜墨如金,不爱张扬,难免被人误认为是无名泛泛之辈。《三案始末》这颗史学明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埋没在泥沙俱下的诸多明史读物中,极少能有机会让一般读者睹见光彩。
全书不长,不到10万字,且通篇白话文,直接引用史料的地方极少。这样既完全摒弃了某些通俗读物中为逢迎读者阅读快感而不惜在历史叙述中植入现代化语言造成的话语体系的时代错乱感,也避免了传统学术著作大量原版照抄、堆砌史料所产生的佶屈聱牙学究之气。从语言叙述方式来讲,《三案始末》是白话文写古代史的典范之作。
《三案始末》名为三案,真正涉及到三案的文字,仅在最后一两章集中出现,内容尚不及全书的十分之一。但读者在阅读全书时,却不会有离题之感,三案的影子,在全书中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现之处,令人回味。作者以明末三案(梃击、红丸、移宫)入题,白描出最高权力角斗场上的权谋制衡和血腥厮杀,透过险恶丛生风云诡谲的的大明官场生态,进而推演出整个明朝政治制度得失。
全书行文老辣,语言精炼,用词生动,观点鲜明,妙笔生花之处比比皆是。试举一例:“他(指严嵩,作者注)是明代有名的奸相,为人阴狠毒辣,但却都以柔媚出之,对人善笑会哭,使之无从折磨。“
昔人有言: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以压倒南北朝全部士族诗人。而今一卷《三案始末》,不知该让多少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们汗颜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