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作者一样,《欧丽娟品读古诗词》这本书具有好老师的气质。
在古诗词解读类书籍中常出现两类极端,一类是大量堆砌华丽辞藻,把文章穿戴得富丽堂皇,骨瘦如柴的内容担负不起辞藻的重量,乍一看很有味道实则言之无物,看不懂文章到底要说什么。另一类走的是吸引人眼球的路线,过于低估读者的阅读能力,只顾把诗词解读写得“容易理解”,时不时蹦出一两个网络热词,把谢灵运写成旅游博主官二代,把陶渊明写成网红达人,看得人哭笑不得。这两种解读形式都让人吃尽苦头。欧丽娟老师的文字易懂而不轻浮,笔墨舒展而不卖弄,不会为了赢取读者兴趣而过度趣味化地书写诗歌。文字是肌理,架构是骨骼,欧老师解读古诗词的趣味性体现在思路和观点上。
按照通用的一人一诗模式来解读诗歌或者按照大众心目固有中的印象来书写诗人无疑是省力又讨巧的方式,但欧丽娟没有这样做。
欧丽娟看中的,是诗歌中遥远的“呼唤”。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创作源头,也是一脉文明的来处。全书从上古神话讲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各时代的经典诗篇,既是古诗品读,也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书中按照诗歌的题材或是作者划分成一个个主题,围绕着主题但不拘泥于主题。解读某一篇诗歌时旁征博引,并不局限于某一句诗、某一个人、甚至某一种文化,有同时代的历史人文背景,也有跨越时间的“遥相呼应”。于是我们看到了盘古和麻姑的传说穿梭在不同的诗篇里,看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王维的《桃源行》,看到了隋炀帝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启发了五百年后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看到了写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和写出“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的屈原是怎样望向同一片宇宙。欧丽娟老师不局限于本土文化体系,也常引用西方文化进行横向对比,融会贯通,专注于诗但不囿于诗。
阅读本书,更多时候是欧老师在引导读者去解读诗歌而不是直接讲授她的解读,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解读本身。读者不必认同欧老师的所有观点,因为她专注的是观察的过程。例如书中打破了儒家死板封建的刻板印象,以诗为眼展现了儒家思想温柔敦厚的理性一面;从隋炀帝的诗中窥探这位暴君孤独深邃的一面,丰富了他的思想和形象;横槊赋诗的曹操在诗歌中抒发的豪迈包容和细腻的洞察力;为求功名“拜路尘”的潘安在《闲居赋》中却展现出的理想出世的复杂一面。多角度地观察,包容地理解不同的观点,才能洞察古诗中蕴藏的不同维度的美和韵味,看见诗中人性的一面也看见超人的思想精神。
诗歌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记载。诗歌有来处,无尽头,有时间的纵深感,也有不同维度的广阔视野。诗歌是怎样从源头流传下来,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人们又是怎样为它注入生生不息的能量,在这本书中,一切都能找到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