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电脑还是会给你感觉不太快
前几天电信部门的师傅来升级宽带设备,事后建议我更换一个路由,说现在网速很快,原本老路由带不动。我问说能有多块,他说了一个数字,大概是几百兆之类的术语,我假装听懂了,也很听话地马上下单去买了一个价格靠上的路由器,全部装完一看,也没感觉多快。
所谓感觉多快,是一个人类感知的等待测试。
就是输入一个网址,然后看整个网页加载完毕需要多少时间。这样的一个简单方法,网速两兆就能达标。所以即便是增长了百倍的速度,个人体感也是察觉不出多大的差别。在刷网页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二十年前和同学的一场对话。
那时我们畅想,说以后的电脑能有多快啊。
我说内存怎么着也得上个G,到时候电脑本身已经很快了,会反过来嫌弃人类的操作拖拖拉拉,加载页面的时候,点击鼠标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自己能表现的速度,同学说,指不定电脑还会不耐烦地抖脚,等我们去操作。私底下都可以趁我们不注意搞些小动作。
当时我们非常幼稚,最多听说过摩尔定律,只知道电脑会越来越便宜,速度越来越快。忘记有个安迪比尔定律,再快的电脑也会被软件给吃掉。所谓电脑变快,会被降级为,最新的电脑之比上一代感觉上快上个15%左右,然后厂商不停宣传已经快过十倍了。
这种感觉延续到手机上,也是同样有效。我们的感知周期会变得更加的贪婪。
试着回忆回忆,我们更换一台电脑的速度,怎么可能是短到一年一台。很多人家的台式机都有一摆就是十年的历史,照样可以开机下载看视频。玩3D游戏是不指望的了,但对于老人家而言,满足个打扑克和斗地主的需求,是够够的。
感觉就是错觉。
拿到手里的新手机,快只是一个指标。还有一个方向就是顺手,现在的手机先进到几十分钟就把上一代手机的使用习惯无缝挪到最新的手机,区别就是拍出来的照片细节更多了,普通消费者也不单单看像素分辨率,也会看原生手机拍出来的质量,滤镜会有多强大。
内心还是有个所谓的标准,就是拿出一台手机的原生相机功能,不是另外下载什么APP加载的滤镜效果,拍出来几张照片,看看成像质量来打分,仔细想想,也就是厂家在一开始就把滤镜给你装了上去。给你一种,这台手机什么外在软件都不用装就能把人美颜到一个不行。
这个道理,和素颜妆也算是一种浓妆,是一个道理。
就是我们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还是会上当很多次。
我爸就是一个和这种升级系统对抗的老头子,他使用的是红米最早的一代手机,按照我的标准来说,都是史前级别的手机了,功能手机算是上古时代的手机。但我爸什么多余的APP都不装,微信也很克制地使用,一年用过一两次吧,给他的大哥发个祝福信息啥的。这样的一个习惯保持下来,我们每次回家检查他手机的使用情况时,速度竟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也是相当利落和反应迅速的。原以为这样一台老手机会慢到想让人发脾气。
中间的秘诀就是我爸爸从来不安装最新的和视频、音乐、游戏、社交、股票有关的任何软件。但是言谈之中,我也不觉得我爸脱离这个时代有多远,他应该就是错失综合症最讨厌的一个对立样本,从不参与流行,但活得还挺了解这个时代的。
真羡慕我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