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医生成为患者,会更理解医生吗?

当医生成为患者,会更理解医生吗?

作者: 周倜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00:17 被阅读0次

相互理解,是一件被说了很多遍,但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医生和患者之间更是如此。

让一个每天面对无数患者,经常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经常面对患者质疑,还经常被媒体“妖魔化”的医生群体真正去理解患者;或者让一个就医过程中挂号排队、看病排队、检查排队、回来看结果还要排队,排了一上午队,只听到医生几句话的患者群体去真正理解医生,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两个群体相互的吐槽。医生吐槽患者不听话,无论怎么解释,医生的话还赶不上百度上的谣言,或者患者邻居张大妈的说法更让他信服;患者吐槽医生态度不好,问几句就烦了,再问几句就直接撵人了。

配图(患者说:百度上说……,医生:……)

其实,这两个群体都挺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医生自己成为患者时,更能体会到这一点。

我自己是一名医生,自认为还算一个好医生。而且,我身边的医生,也大多都是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但是即使心里是为对方好,也会遇到患者不理解、不接受的情况。我常常会困惑,为什么在专业知识方面,患者宁愿相信邻居张大妈,也不愿意相信我们这些学了七八年医,又从业好几年的医生呢?

当我自己成为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时,慢慢开始理解,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为什么经常会有所保留。

配图:医患背对背行走

去年,我女儿一岁多时感冒了,晚上量了一下体温,39°。

我虽然是医生,但是学的是口腔,对儿科的了解,大概只有10多年前儿科课堂上学的皮毛那么多。所以,我观察了一下女儿状态,觉得不能自己随便瞎处理,第二天就带着女儿去了本地最大的三甲医院儿科。

每次去医院,场面都像赶集一样热闹。排队的焦躁就不用说了,等到专家开完单子验完血,最后一通检查结果出来,专家已经下班走了,只能去急诊找值班的大夫开药。

大夫看了一眼结果,啥也没说,啪啪啪在键盘敲了几下,说:家长,去拿药吧。

拿完药,看看药名,不熟悉。其中一种药,看到育儿大V在公众号里用专栏写过,在原产国一般不用于4岁以下儿童,在中国却被吹成神药;另一种药是中成药,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一贯是:尚不明确。

施×××,地×××片

查完资料,我跟我妈说:这俩药,我都不打算给孩子吃。

我妈听了就急了,说,孩子还发着烧,医生开的药怎么能不吃?不吃药严重了怎么办?

因为女儿不是第一次感冒,我还算多多少少有点经验,这次女儿状态还可以,虽然白细胞的数量低一点,但也不是很低,我觉得靠女儿自身的抵抗力应该可以撑过去。

不过,为了不让我妈担心,我说:我上xx医生公众号(一个在线咨询平台)付费咨询一下,看看大医院的医生怎么说。

我马上拍了检查结果和两个药的照片,上网问了华西医院的一位儿科医生。不到半小时,医生就回复了:这是普通感冒,这两种药都不用吃,对感冒无效。而且医生在回答中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感冒就是身体里来坏人了,白细胞就是警察,打仗时警察会牺牲,白细胞就会减少,不用担心,机体会自身调节的。

配图:警察打仗,白细胞

我给我妈读了医生的回复,我妈说:那咱们这儿的大夫也是三甲医院的专家,你听网上专家的,就不听咱自己身边专家的?

一听这话,就知道我妈在医生眼中,是那种依从性特别好的患者。我说:那我再问几个大夫,咱们少数服从多数,一半大夫说不吃,咱就不吃。

然后,我又一口气咨询了四位医生。

医生们回复的时间有早有晚,等最后一名医生回复完,结果揭晓:两位医生不赞成吃药,其中一位是刚才那位华西医院的,一位是邵逸夫医院的;三位医生赞成吃药,都来自北方不同的三家三甲医院。

再加上我们当地的医院医生,这一天算是同一个问题看了6个医生。虽然吃药/不吃的比例是4:2,按理说,我们应该少数服从多数,把药吃了。但是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听那两位建议不吃药的医生的意见。为啥呢?

两阵营:邵逸夫、华西2;其他三甲医院4

因为那两位医生的回答,把为什么不用吃药的原理讲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而且把病程可能会如何发展,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复诊都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其他建议吃药的医生,吃药的理由就俩字:常用。

“这个药是门诊上常用的药,可以吃。”“这个药可以增加免疫力,建议吃。"

最令人无法信服的是,其中一名医生的回答完全没有任何依据,在我追问了一次后,回复我:你吃也行,不吃也行,看你自己的选择。

真的是把责任撇得清清楚楚、但是让人完全没法信任的回答。

我自己是医生,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医生会给出这样的答案。现在的医疗环境下,医患双方对于彼此都是陌生的,靠着两分钟的交流建立起来的信任本身就不可依靠,加上近年来某位媒体恶意黑化医生、伤医事件频发,医生常常不自觉的用模棱两可的答案来保护自己。

配图:医生不作为

“反正吃药是你自己定的,不吃药也是你自己定的,病好不好,可赖不着我啊。"

最终的结果是,按着那两位医生的建议,我女儿完全没吃药,就合理穿衣、加强护理,一周就痊愈了。

结果是完全在我预料之内的,也很顺利。但是这次求医的过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我在门诊上遇到犹豫不定的患者,我总能想起那个拿着两盒用途不明的药,纠结要不要给孩子吃的自己。

同样是医生,就这样一个小问题,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建议。

作为同行,我绝对相信,给出“吃药”建议的这几名医生,是无关利益的。他们让你吃药的理由,就是觉得这药确实该吃。我也能想象,在她们给出建议的时候,面对我的拒绝,她们的心里可能会想:现在的患者想法真多,我是医生我还能害你吗?

是的,如果我当时给女儿把药吃下去,也不会有多大伤害,最后病也一样好了。

但是,如果吃药根本没用,甚至可能有一些副作用,我就不希望给女儿提供这一种选择。

配图:把药扔进垃圾桶

最近,丁香园的一篇文章在医生圈里火了。

题目叫做《3 年内,我看过 4 位医生,给了我 4 种不同的诊断》。

作者也是一名医生,因为右手剧痛,在美国这个医疗水平很高的国家反复就医,4位医生给出的方案都完全不同。

第一位医生建议做个小手术剥离滑膜;第二位医生建议做三个手术,整个疗程可能长达2年;第三位医生一开始让他做关节镜,听说他医生的身份后不再坚持。

作者对前三位医生的建议都不接受,在痛苦中熬了一年,见到了第四位医生,一位有耐心、会思考、善于沟通的年轻医生。这位医生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手术方案,作者接受了这位医生为他进行的小手术,五个月后手的机能恢复到健康时的80%。

你可能会说,因为患者是医生,所以才能综合判断哪种治疗方案最优。如果,会怎么样呢?

我的朋友nata分享了一个故事给我。

《原则》的作者雷·达里奥,福布斯排行榜第55位的富人。有一次因为体检中发现食道病变去看医生,陆续看了3位医生,治疗方案都不一样。

第一个医生——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说,这很可能是食道癌,而食道癌是没有办法治疗的——这意思基本等同于告诉他他快要死了;第二个说要做一个大手术,把食道和胃的一大部分切除;第三个说没事啊,不用做手术,定期复查就可以了,如果病变长大了,就做个微创手术就行了。

最后,达里奥接受了第三位医生的建议,并且征询了前两位医生的意见,前两位医生也都同意这个方案。最终他做了一个微创的检查,发现食道没有什么病变,虚惊一场。

最有钱的人在最好的医疗资源下,仍然会遇到这种“误诊”的情况,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看过谢谢故事,不禁开始反思自己,反思我们这个行业。

其实,多数患者去医院,都是相信医生的。想到这种信任,就觉得我们的责任其实非常的沉重。

因为很多在医生眼中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可能对于患者来说完全不同。

“打麻药会影响喂奶的,得停24小时。”医生随口说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这句话一说出口,患者家里就得准备泵奶、存奶,一直母乳喂养的家庭可能还得跑去买奶粉,孩子可能因为不适应而哭闹——停24h母乳,并没有说说那么容易。

“吃药可能影响喂奶,孩子都一岁了,那就把奶断了吧。”医生头也不抬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可能根本不会看那个正在努力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的表情。

“你这个检查啊,说明你有卵巢囊肿,不容易怀孕,做个腹腔镜切了就行了。护士叫下一个。”医生可能想不到,患者出门可能就会因为对不能怀孕的恐惧和对手术的担心,在走廊大哭起来。

这些话,医生说的时候很轻松,说完了也不会有印象。但是患者回家后,可能会反复商量,会打电话问自己学医的朋友,会上网查证……无论最终是不是能够得到一个靠谱的答案,他的心里都可能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所以,在我自己当了妈妈之后,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对患者的影响。我会很慎重说“怕影响孩子?那就停几天母乳呗”,或者“随便,你自己考虑”这种话,我会去尽量查证自己对患者讲的话有没有指南和文献支持,同时尽量把为什么这么治疗,解释得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

因为我知道虽然医生面对的患者成百上千,但每一个患者都希望得到对自己来说最优的治疗。

患者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医生呢?

我经常想起那两位不建议吃药的医生。他们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语言去标榜自己的身份,也不会为了免除自己的责任,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他们的答案就是那么明确:吃药没用,你不用吃。

这就是一个医生的底气啊。因为对病情判断的坚定,因为对自身知识的自信。

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也要做这样的医生。一个面对复杂错综的情况,可以特别有底气地给出最佳方案的医生。还可以用真诚、有说服力的语言让患者接受我的治疗方案的医生。

一个经常把自己放在患者角度,去思考医疗,思考人生的医生。

虽然还不能完全做到,但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相信医生们都听过这句话——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来自特鲁多医生的一句箴言。

那些发自内心的安慰和将心比心的帮助,真的会给患者带来冬日暖阳般的温暖。

愿我们都能做温暖的医生,相信这种温暖会像阳光照射到海面一样,反射回来,温暖你我。

相关文章

  • 当医生成为患者,会更理解医生吗?

    相互理解,是一件被说了很多遍,但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医生和患者之间更是如此。 让一个每天面对无数患者,经常来不及喝水...

  • 当医生成为患者

    当医生当久了之后,有很多人会产生一种错觉:病人就像一部机器一样,医生的工作就是在调理机器。没有切身的体会时,很少有...

  • 搞笑段子 その4

    和患者恋爱 一日,A医生和B医生在聊天。 A医生:“最近很烦哪。” B医生:“有什么烦心事吗?” A医生:“哎,我...

  • “良病成医”

    长时间生病,好像自己都可以成为医生了一样。医生真的那么容易当吗?你了解医生的内幕吗? 从你一进大学,你的日子便比...

  • k13-6/15-《少有人走的路》-蝈蝈

    家长的角色其实与心理医生类似,心理医生需要聆听患者的声音,理解患者的感受,与患者一起成长,彼此心灵相通、彼此鼓励。...

  • 不能把医院当生意来做

    好气愤。 病人还能信医生吗?有点谈医色变的感觉了,每个患者心里会产生莫名的恐惧。 真的希望这个医生只是个例,否则我...

  • 患者头痛,医生更头痛!

    “悬壶学术” ——人人都可以成为“医学”分子 头痛!!!! 头痛(headache) 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

  • 67/365 明天要上班,你脾虚不?

    医生:你是哪里不舒服? 患者:医生,我脾虚。 医生:具体哪里不舒服? 患者:就是脾虚。 医生:身体哪地方难受或者有...

  • 揭阳五林案之一《等待⋯⋯万金油的答复》

    患者“信医生,肚子疼”信医生“擦一下万金油”患者“信医生,头疼啊”信医生“擦一下万金油”患者“信医生,手断了,...

  • 肿瘤患者到底要不要“忌口”?

    医生,我这个病有什么需要忌口的吗? 医生,肿瘤患者是不能“补”的吧? 医生,哪些是“发物”?无鳞的鱼都不能吃? 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医生成为患者,会更理解医生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ko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