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有时候理想会变成陷阱,精神科医师称之为“理想病”。
正常与病态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
当我们的理想与榜样变得过于刻板,要求过高,理想就成了一种病。
精神分析师因此提出“理想自我”的概念,指一心想接近自己理想的意志所塑造出来的,让人无法摆脱的愿景。
一切都取决于“我希望”和“我非得……不可”之间的不同心态。
我希望成为兽医,我会尽一切努力实现我的目标,能接受从事另一个职业的可能,比如发现专业学习对自己来说太难,或者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这个职业。
如果我非成为兽医不可,因为家里祖祖辈辈都从事这行。 如果我没能实现这个目标,我的自尊就会受到严重打击,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我很可能会发狂似的做出无谓的牺牲。
要想治好过度的理想病,最好的办法是不实现它。王尔德说:“人生有两大悲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和得到了。”
摆脱理想的支配并非易事,主要因为理想有时候是对自尊在儿童时期受到伤害的一种补偿:童年时不被父亲看重的感觉,会促使他长大后变成拼命工作、一心想成功的商人。
认识到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不曾清楚地意识到)往往是让自己降低目标的第一步,这是很多心理治疗的目标
(摘自《恰如其分的自尊》第211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