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儿童文学概论》,理论著作干货多,读得慢。第一章“儿童文学本质论”读完了,今天进入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发生原理”,分为“儿童观与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的源流”、“文学传统:儿童文学的土壤”、“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四个部分。
第一节“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分两点:
一、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发现”。
关于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作者以西方为观测点展开论述。17世纪以后,儿童书籍才被有意识地、大量地出版。在历史上,清教徒为推进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清教徒有起特殊性,书中提高清教徒“坚信圣经”,“他们严格审视自己的内心,渴望道德的完善”,于是,清教徒开始在家庭里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这种教育虽然是禁欲主义的,但“与进行体罚的传统基督教的原罪决定论相比,进行心理惩罚的清教徒的儿童观有了进步。”
但是清教徒写的教训儿童的书籍不能算真正意义的儿童书籍,最早真正面向儿童出版的儿童文学是在18世纪40年代。英国约翰·纽伯利在1744年出版的《可爱的袖珍书》是英国也是世界儿童文学发端的标志。洛克在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大大推进了人们对童年概念的认识。到了卢梭这里,才真正引起了“发现”儿童的革命。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两个革命性的观点:儿童是与成人全然不同的独自存在;对儿童,要进行自然人的教育。卢梭的“人是生而自由的”、“返回自然”等思想口号对儿童文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儿童观:无形而有力的手
在这部分中,作者提出儿童文学上的“两个对立的论点”和“控制与自由之间的紧张气氛”源自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儿童观和卢梭为代表的儿童观。
前者关于认识产生于经验的观点,面向儿童时,演化为教育和教训;后者关于儿童具有与神相似的创造力和内宇宙,随着长大,这种能力会逐渐丧失。面向儿童,便表现为对儿童心性的解放。
在这两种儿童观的影响下,从教育性到娱乐性,从教训性到解放性,这是西方儿童文学从18世纪到18世纪乃至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走向。
在中国,儿童文学没有像西方那样受到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就存在着娱乐性、解放儿童的思想与教训主义之间的苦苦斗争。在这期间,周作人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备受瞩目。周作人反对教训主义,不讲教训,是他始终坚持的儿童文学观。
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的原点,作者通过阐述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史,提出儿童观始终在制约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决定着儿童文学的方向。
第二节“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的源流”分三点:
一、民间文学的价值
神话、传说、民间童话等民间文学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是种族的一种思想的载体,或者说是一种思想的形式。民间文学不仅是古代人的心灵的构造,也对现代的心灵成长具有重要的功能。
民间童话能够启发儿童寻求人生意义,帮助儿童心灵的成长。从民间童话中,“可以比从其他任何儿童可以理解的故事中,学到更多关于人的精神问题的东西,更多的正确解决他们在任何社会中的困境的方法。”民间童话不仅处理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它还关注中年以后的人生。
民间童话不仅包含着富于人生智慧的思想,而且其艺术叙述方式也使人心旷神怡。
二、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的重要源流
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源流之一,它在儿童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民族的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改编民间文学这一起点。先行者们对儿童文学的最初想象大多是以民间文学为原型的。
作者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说起,在漫长的历史中,民间故事曾经是成人和儿童共享的文学。进入现代,民间文学的读者开始分化,它越来越走向儿童。在儿童文学的诞生过程中,夏尔·贝洛、格林兄弟、安徒生是三个标志性的巨大存在。
夏尔·贝洛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有世界性的巨大影响,被尊为“民间故事之父”
;格林兄弟更具有儿童读者的意识;安徒生也深受民间故事的影响。在儿童文学发展的早期,几乎所有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都会从民间文学那里汲取资源。
因此,民间文学不仅为儿童文学形成最初的基本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民间文学作为儿童文学的源流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改写,使其成为儿童文学,如格林童话;
第二种:从民间文学汲取资源、获得灵感的创作,如日本作家松谷美代子的《龙子太郎》;
第三种:以对民间故事名篇的颠覆为形式的创作继承,如颠覆《三只小猪》的图画书《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三只小狼和大坏猪》。
三、民间文学的现代性转化
古代民间文学并不是儿童文学,民间文学要成为儿童文学,必须经过转化。
1.作家多民间文学在思想方面进行的改造。
2.作家对民间文学进行的艺术性现代转化。
第三节“文学传统:儿童文学的土壤”分两点:
一、传统文学中的“儿童”
儿童文学是立于儿童生命空间,表现儿童的存在感、价值观以及人生命运的文学,因此儿童形象的确是儿童文学成立的重要支柱之一。检验一个国家的儿童文学水平的高低时,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其塑造儿童形象的艺术功力的高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学越是关注儿童,具有表现儿童的艺术能力,其儿童文学将会较早、较快地走向发达。
英国浪漫派诗人不仅在儿童观这一社会思想层面对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儿童诗这一艺术体裁的发展上,也有实实在在的贡献。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给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宝贵资源。他的《雾都孤儿》被人评价为“最早描写真实的儿童的作品”,对于儿童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诗歌里出现了一些儿童形象;故事文学中如六朝至怪、唐宋传奇,虽然也可遇到儿童人物,但大多只是其他人、事的陪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儿童观——对儿童生命存在的漠视。故事文学到了明清,作品中偶有关涉的儿童,其面目逐渐清晰;与自《诗经》起两千多年的文学历史相比,中国传统文学中“儿童”形象可谓是比较贫弱的,这种体质势必影响到儿童文学的成长。
二、文学传统对儿童文学的艺术影响
1.叙事传统的影响力
世界儿童文学发展史已经证明,叙事传统深厚的文学系统比抒情传统深厚的文学系统更能对儿童文学创作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从中西方来看,神话、传说都成为后世叙事文学的渊源。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搜集、整理。美国学者安迪博士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指出:“中国神话的叙事性显得相当薄弱。与希腊神话相比较,中国神话中完整的故事寥寥无几......西方神话注重保留的事这些传说的具体细节,而中国神话注重保留的却只是它的骨架和神韵,而缺乏对人物个性和事件细节的描绘。”
这段话有力的阐述了中西方的神话叙事传统的不同,带来不同的结果。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一直在面向儿童编写出版并成为经典;在中国,将古代神话整理成面向儿童的文学时,却面临着相当的困难。
2.语言形式的作用力
五四新文学的“思想革命”和白话文倡导,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旧思想的根基,同时也打碎了扼杀中国儿童文学生成的两大桎梏——封建儿童观和独尊文言的旧文学观,于是,具有主体性的中国儿童文学终于应运而生。
对中国儿童文学来说,五四新文学的白话文运动,绝不仅仅是在语言表现形式上进行的变革,而是还涉及从发想到情感这些文学内容的根本转换。因为儿童文学所要表现的儿童生活和心灵的世界,从来就是白话文所构筑的世界,而文言文与儿童生活和心灵世界是隔绝的。
第四节“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分两点:
一、儿童教育对儿童文学的催生作用
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儿童文学的产生有赖于对“童年”的发现,而“童年”的发现,与教育直接有关。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凡是识字能力受到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的地方,就会有学校;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而中国也是重视识字能力的国家,早就有私塾的概念。但是,童年概念却没有迅速发展。
奉新现代儿童教育思想的学校,对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
1.现代学校帮助儿童文学促成了童年概念的生成。
2.现代学校培养了大批儿童文学的真正读者。
3.现代学校广泛传播了儿童文学。
二、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的负面关系
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的出现,现代公共学校制度的确立,是儿童文学诞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儿童文学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一直需要处理与同时代的儿童教育观念以及学校制度之间的矛盾。两者之间是所谓“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的关系。
作者借挪威音乐教育家布约克沃尔德对学校文化的严厉批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校曾经是培育童年概念的最大温床之一,但是现在奉行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学校,反而成了销蚀童年概念的角色。如果说过去的学校是‘保护’童年时代的一个场所,今天实行残酷的应试教育的学校则几乎单纯成了做成人的预备的地方。学校与家长携起手来,为了成人的‘将来’,不惜牺牲儿童的‘现在’。”
就在今天,小学语文教育也透露出与儿童文学艺术精神的抵触。幻想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品质,但是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忽视表现纯粹幻想力的童话。
在思考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时,应该树立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革命性和教育观念的保守性。这里所说的教育观念不是指卢梭、福禄培尔、杜威、蒙台梭利等人提出的教育思想,而是特定时代所实际奉行的普遍观念。
不管普遍的儿童教育观念正确与否,儿童文学都要摆正自己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即坚持自己作为文学的主体性。关怀儿童成长的儿童文学必然关涉儿童“教育”问题。但是儿童文学的“教育”与一般儿童教育的“教育”不同。儿童文学的“教育”应该是大写的教育,它应该具有超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自主性,它应该走在这些教育的前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