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跳动在学生的背上、头发上,教室里因而明亮、温暖。
《猫》这一课我仿照黄厚江老师的教学设计来讲。第一环节:默读课文,给文中的三只猫起名字。学生的兴致很高。“要想起好名字,必须依据文中对三只猫颜色、性格的描写。”我让学生在默读课文时划出有关句子。
默读完,那手举得如小树林,壮观之极。学生们给三只小猫起的名字不仅切合了文中的描写,还联想到其他作品中的人名,用人名给猫起名,想象丰富。起的名字别致、雅致,有的连我也没想出来,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如百花园缤纷多姿。
第二个环节:这三只小猫都是怎么来的?在“我”家的地位如何?结局呢?
在讨论第三只小猫时,有学生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文中“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第三只猫是两个月后,死在邻家屋脊上的?从知道冤枉它了,到它死亡中间这么长时间,怎么都没有找它呢?”这位学生的问题很有价值。这样就引出让学生品读“第二只猫亡失时,全家人的做法。”
与第三只猫作对比,学生自然就能清楚第三只猫在这个家的地位。再由猫联系到人,这个家中有如第三只猫一样的人吗?很显然“张妈”“李妈”,再分析文中有关张妈、李妈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从而得出弱者生活不易的主旨。
学生读错的语句,有价值的提问都可以作为课堂的契机,抓住这样的契机,可以使课堂“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老师也试着改变一下教学策略,不再给学生设计好一个又一个问题,把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找问题,老师归纳问题,再集体解决问题。如是而己,我们的课堂将更丰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