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转自我的公众号meizhouyidiandian)
作为本号第一篇分享,最后选择了近两年让我感受颇深的话题—保险,尤其是近期学习简七21天保险课程后,有一些收获,感谢组织者简七和主讲奥斯卡,现在我迫不及待想分享给朋友们,同时也作为本次学习的总结。
每一个家庭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都需要考虑配置保险,用不可或缺来形容其重要性也丝毫不为过。但是,当你下了这个决心,开始着手选择购买的时候,分红、投连、教育、返还、寿险、重疾、豁免,面对你的是这些你似乎,明白又说不清楚的一堆名词。那么作为一个资深白吃,如何在不惊动保险界大姨妈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慧眼金睛挑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保险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保险基本知识有一个学习和了解。
一、保险到底是什么?
-
我们为什么要买保险
image.png
以前我并没有意识到,其实对于家庭除了用心的关爱以外,还要有意识去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虽然风险来与否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
而保险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保险犹如一个保障机制,它可以帮我们转移那些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极端风险,使得家庭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可以给到我们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不至于影响正常生活。另外,合理配置保险也是为了确保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家庭的财务目标都能够得以实现,
2.最应该给谁买保险
请按照下表填写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image.png
根据你的答案,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
首先,小朋友根本不需要承担对家庭收入的财务责任,他发生风险的影响给家庭的损失并不是最大的,这就意味着他其实并不是最先考虑需要去保障的人。
其次,我们的父母也早已过了家庭的主要责任期,并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了。
也就是说,作为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我们自己才是最需要配置保险的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持续给家庭带来收入,那么即使孩子和老人生病了也可以有钱治;给我们自己做好充足的保障,就可以成为他们最好的“保险”。
二、需要购买哪些保险?
-
从风险需求理解保险分类
随便找一家保险代理公司的网站,稍稍了解一下后你会发现,保险公司对产品的分类简直就是眼花缭乱:分红、万能、传统、投连、两全、寿险、重疾、医疗等等。
然而买对保险的前提就是要先弄明白保险都有哪几类,只有对保险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从中去挑选适合自己的。对于我们一众小白来讲,伺候邮件和电话还得喘口气,哪来的时间和精力逐个来学习区分呢?
课程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既然说保险是用来转移风险的,保险需求即是风险需求, 那是不是从风险的角度把保险逐一分类,会比较容易理解呢?并通过多方分析,奥斯卡制作了一张【人身风险分类释义表】,用来把风险和转移方式逐个对应。
image.png
表中将“风险”做了分级,分别对应“大事”、“小事”以及“无事“,以此来分析这些风险对于家庭财务目标的影响,各自有多大,搞清我们究竟需要防范的是哪些风险。
- 根据风险的大小来确定
- 哪些情况属于大事
指的是对基本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我们生命中承受不了的风险,诸如死亡、残疾、重大疾病;
虽然身故、残疾、重疾的发生概率最低,但是对家庭财务影响最大且无法承受,这便是我们说的极端风险,也是最需要去防范和转移的。 - 哪些情况属于小事
指的是不影响基本生活的,我们可承受的风险,诸如小意外、小毛病的门诊、住院费用等;
门诊医疗发生概率虽然最高,但风险本身并不大,对家庭财务影响其实较小。回到我们买保险的初衷:我们怕的不是医疗费,而是非常巨额的医疗费!
因此,对于这类风险,我觉得应该考虑“风险自留”,因为这个风险自己承担得起,风险不高。这就像我可能会遗失手机或钱包,但我没必要、也没法给它们买保险。 - 哪些情况属于无事
指的是养老、教育、储蓄和投资;
至于这些,并不是为了转移风险的,明显违背了保险的”本意“,偏离了”保障“的意义,纯粹属于保险的衍生品。虽然这类保险存在就有它的意义,也有适合的人群,但对于我并不适用。
-
理清保险的初步分类
经过一番梳理和分类后我清楚了,并不是所有的保险产品都是用来转移风险的。我需要的是保险分类中,专门负责“保障”的那一类。
那么,保障类保险具体又有哪些呢?奥斯卡将保险分为了四个大类,分别是家庭保障型、投资理财型、健康医疗型,以及其他。虽说这样的分类可能并不是那么严谨,但是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区分。
image.png
- 家庭保障型
主要用来保证生活不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断,包含的险种有寿险、重疾,意外。 - 医疗类保险
保障的是次要风险,主要由各式各样的医疗险组成。 - 投资型保险
可以看做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也可以理解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具体有子女教育金保险、养老保险等。 - 其他类保险
包含有车险、家财险等。
- 保险”利己“和”利他“的意义
保险除了从功能角度划分以外,还可以分为利他险和利己险。
还记得文章的开头关于“自己为什么要买保险”的回答吗,跟随你的初心,在家庭责任感没确定的时候,可以先选择“利己险”,等家庭责任明确了,再去补充“利他险”。
比如寿险,先来看看寿险的定义:在保险合同约定的期间内,如果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造成死亡,则保险公司按照约定的保险金额给付保险金;简单的说,寿险保障的是“命”,只有身故才会赔付。
在最初接触寿险的时候,我其实挺困惑的,因为它虽然保障的是本人,但自己却是享受不到的,既然身故才有赔付,那寿险有什么用呢?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理解了它的意义,以我为例,上有老下有小,甚至还有n多年的房贷要偿还,寿险保的就是万一我不在了,我的家人能领到寿险的保险金,可以用来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这就是保险的利他性,体现的是对家人的保障,一份安心!为的是自己深爱的人可以有额外的金钱继续生活;寿险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责任险,是用来代替自己承担家庭责任照顾家人的,是一种觉悟。是爱与责任的代名词。(这段话是奥斯卡说的,可是特别喜欢就照搬啦。)
比如重疾险,虽然也能给家庭减轻负担,但更多是买给自己的。万一得了病可以获得保险理赔金用来治疗,这就是保险的利己性,体现了对自己的保障。 -
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选择
在了解了保险的分类形式和不同保险的不同意义之后,我明白了对现阶段的我来说,买保险的首要原则还是要解决“天塌下来的风险”,而不是先买一些不太重要的保险。
这个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先生存,后生活。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意外险、重疾险)以及家人的生存(寿险),再考虑生活质量的问题(医疗险、理财型保险)。
那么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伤残、重疾、身故,便是我们首先转移的三大风险。而意外伤害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寿险,便是与之对应的三种保险。
然而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各不一样,对于保险的思考和理解也不相同,这就代表着每个人适合的保险保障都会有所不同。
image.png
上面表格为奥斯卡制作,只是关于不同人生阶段保险规划的一部分,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先有一个重要认知(是的,好像我没有办法对号入座-_-):
保险配置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保险也不是买的越多越好,讲究的是一个合理的规划,关键在于结合自身当下的情况,去锁定现在最适合自己的保险品种,未来再根据需求及时调整!
三、保额选择多少合适?
- 定保额-家庭需求分析法
家庭需求分析法是从家庭支出的角度考虑的,就是计算当发生不幸时,会给家庭财务带来多大缺口,根据这个实际缺口来制定保额。毕竟我们买保险的初心就是源于身上的家庭责任。 - 寿险-身上的家庭责任
包括家庭负债+所有贷款+小朋友教育费用+父母赡养费+预留生活费!
以我为例,缺口如下: - 家庭负债:并没有需要偿还亲戚朋友等的债款。
现有负债金额:0 - 贷款余额:没有车贷,尚余部分房贷。
房贷剩余金额:20w - 下一代教育生活费:成年前的基础教育费用。
估算最低金额:0 - 赡养父母的费用:希望为父母准备部分。
估算基础金额:20w - 家人未来一段时间的生活费用:每月开支补偿。
估算基础金额:10w
我做了一个最基础的估算,其中1-3是我觉得必须要转移的风险缺口,4-5是希望能转移的风险缺口,然后其中有些可以用现有的储蓄来覆盖。
因此,我的寿险基础保额最少应保障50w,理想保额为100w,以此来保障我的家庭,不至于因为我的意外而导致家庭无法保证生活开支、父母没人照顾、房贷还不上等情况出现。 - 重疾险-需要多少保额
首先,诊治费用。我需要重疾险的保额能够覆盖大多数重疾的平均治疗成本。为此,我做了一番学习,了解到一般光是重疾治疗的整体费用大致在20万-30万左右。
image.png
(转自她理财)
其次,康复期费用。治疗还只是第一步, 术后休养还需要个3-5年,为了不影响生活质量,除治疗费用以外,还需准备休养期的生活费用。
最后,收入补偿。身患重疾后,房贷要继续供,父母的生活要继续维持,各种日常开支照旧。因患重疾导致的收入损失,也需要重疾险来弥补,这对于家庭经济支柱,尤其重要。这也是你能经常看到说,重疾险也是“工作收入损失险”。
重疾险保额=治疗费用+康复费用+收入补偿,这就是有钱看病,有钱疗养!
- 意外险-需要多少保额
意外险主要包括意外伤害保障和意外医疗保障, 这里的保额指的是主险,也就是意外身故(残疾)的保额。
首先,意外险的保额可以说是对寿险保额的一种补充,因为一旦发生意外身故,可以同时获得意外险以及寿险的双重赔偿,保额是叠加的。
但是,我依然决定要买足意外险的额度,原因如下:
意外虽然发生概率很小,然而一旦遇到了,危害就特别大,对家庭来说是最突然的打击。
意外险的保费很便宜,从保险杠杆的角度是最大的。
意外残疾的保额是根据主险保额按比例赔付的,显然不能买太少。
其中关于意外伤残的部分,是我尤为在意的,因为除了航空意外,其他的意外事故“致残”的概率远大于“致死”。而残疾不仅失去收入,还增加家庭负担;可以说,致残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能要远远大于死亡所带来的困难。
根据2014年《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意外伤残共分八大类,伤残程度分为一至十级。相对应的,意外伤残的保险金给付比例也分为10%至 100%不等。
image.png
(赔付比例部分参考)
所以,意外伤残的保额一定要高,否则按比例赔付下来,杯水车薪。 综上,我考虑按照1:1的比例,来安排寿险和意外险的保额,即最少50w,理想保额为100w。
-
总结一哈
现在我们知道了,购买保险有三个基本点:第一是买对人,第二是买对险种,第三就是一定要买足额! 没错,家庭风险管理程度就是通过保额体现的,保险保障的就是“风险缺口”。
其实具体计算风险缺口(保额)是比较简单的,你只需要逐一回答以下问题:
当我出现重大疾病后,需要多少钱治疗,需要多少钱疗养,需要多少钱才能安心治病?当我身故后,需要多少钱才能让父母、让我爱的人生活无忧,才能解决我的那些债务?万一我残疾了,我如何保证我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考虑保险就要看你买的保险在风险来临时理赔金够不够用,也就是保险金额是否足够,这才是保障方案设计的基础。
所以,对于已经有了保险的同学们,是时候回去整理一下你现有的保单了。千万不要每年交了一堆保费,以为自己有了保险,但其实保额远远不够,根本不能覆盖家庭的风险。
试算保额的过程,也是一个梳理自身家庭责任的过程。男同学会因此越来越成熟,而女同学会散发母性的光辉。双方各自梳理一遍的话,彼此会更加恩爱,家庭和睦也妥妥的升级。
那么我的保额总规划也基本成型了,如下图:
image.png
四、保额一样保费相差很大,怎么选?
- 保险产品的性质
保险产品名称中的专有名词简直不能再多了,我完全没办法把它们放在一个平面去做比较。 但在一番梳理以后我发现,在相同保额的前提下,主要有2个因素决定了保费的不同:
保障时间:短期险和长期险
产品性质:消费、返还、分红等
关于保险时间其实挺好理解,保障时间越长,保费就越贵;
但是关于保险性质,相信大多数朋友和我一样,最初对于各类保险的印象是下边这样:
返还型保险:花了钱,有保障,到期能够拿回,挺好。
分红型保险:花了钱,有保障,到期能够拿回,还有收益,不错哟。
消费型保险:花了钱,没出险到期拿不回来,貌似有点不划算。
不过,我还注意到,同样是花5000元购买重疾险,保障到60岁的话,能获得的保障大致是:
分红型保险:10w
返还型保险:20w
消费型保险:30w
- 保险进化的故事
想要弄清楚保费的问题,我们就要先知道保险的“进化史”。
- 保险最初的模样
假定30岁男性购买寿险,1000元保额需要的保障成本是1块钱,这1块钱的成本是根据生命表(用于简单而直观地反应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统计表)厘定的。
好,现在开始卖保险了,保额1000元,客户只需要花1块钱就可以买了,如果在保障期间内OVER了就赔钱,如果没事呢,这1块钱就消费掉了,没得还。
(以上就是保险的本源:消费型。)
然而客户却觉得,没事的话,钱就白花了?要有事,那不是花钱买有事?晦气,不买。
(你是否也曾经这样想过呢?) - 保险开始“进化”
为了迎合客户“返钱”的需要,保险公司将价格定为3块钱,其中1块钱仍然是保障的成本,剩下的2块钱存了起来,到保险合同终止的时候一起“返”给客户。这叫有事保事,没事还钱。
(这便是“返还型”也就是“储蓄型”保险的由来了。)
这时候的客户想,买的保险能在有生之年拿回本金或保额还是不错的,至少交的保费没有浪费掉,划算啊。
(你也觉得这样不错吧,是不?)
但是,还是有部分客户认为不划算,因为几十年后返还的那笔钱都不值钱了呀,贬值了。 - 保险继续“进化”
为了帮助客户“赚钱”,保险公司又把价格定为5块钱,1块钱仍然是保障成本不变,剩下的4块钱存起来拿去投资,如果投资有收益,把其中的70%给客户分红,这叫有事保事,没事还钱,还能抵御通胀。
(恩,你一定也想到了,这就是被包装的超级美的产品—“分红险”)
保险公司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推出的分红险,很好的迎合了客户的需要,大家甚是喜欢。
.......
故事到这里,你一定也发现了,从纯消费型到分红型,价格虽然在变,但保障成本——1块钱始终在那里啊。
也就是说,不论1块钱的消费险、3块钱的传统储蓄险还是5块钱的分红险,买到的保额都是一样的,那1块钱总是要消费的。
人们的关注点在不断改变,开始关注的是保障,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大家越来越重视收益,而忽略了保险的本质—保障!
- 保费的大致组成
通过一番折腾,我们了解到,保费大致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的:风险成本+经营成本+帮你储蓄投资的钱。 - 风险成本
指的是购买保障需要支付的成本费用,这是根据生命表厘定的,各家公司都用同样的生命表精算出保险费率,所以每家公司的成本基本都差不多。 - 经营成本
指的是保险公司承保这张保单需要的营运成本,如代理人的佣金、工本费及其他的成本费用等等。
以上两项就是上面故事中的“一块钱”了,我们就当做是无可避免的最低消费吧,毕竟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一定会有成本产生。 - 帮你储蓄的钱
这部分就是我们多交的钱了,和保障成本无关,也和经营成本无关,纯粹是保险公司为我们特别设计的。
讽刺的是,这保险公司可能最赚钱的部分,却是我们最喜欢的,吵着闹着一定要他们收........ -
保险定价组成表
image.png
通过保险定价表我知道了,其实任何保险产品都有需要被消费掉的成本,而之所以返还型、分红型保险能返本、分红,无非是在拿我的钱去投资,然后把投资收益再分给我。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所谓交了保费可以拿回来,还能获得免费保障这样的好事!
换句话说,不管什么样的保险产品,它可能都是从消费型保险变化而来。
消费型+返还成本=返还型保险 (保额不变,保费增加)
消费型+分红成本=分红型保险 (保额不变,保费翻倍)
消费型+LINDA=LINDA型保险 (保额不变,保费上天)
总结一哈
我们了解了保险的功能其实是保障家庭现金流以后,于是明白了其实问题的核心还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消费型保险?
第一次看到消费型保险,说实话自己还真是挺难接受,总觉得拿不回保费有点不划算。但在对保险的进化史以及定价公式逐一了解后,算是对它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也有了崭新的认知:
消费型保险是纯粹的保障,最接近保险的本质。
消费型保险是保险中杠杆最高的产品。
消费型保险在同样的保费预算下,能够提供最高的保障!
并且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购买消费型的保险,每年买的车险不就是吗,不出险的话也是拿不回来的。
我渐渐明白了,其实防范风险发生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车险、灭火器、防盗门都是这个道理,购买消费型保险也一样,并不是不发生就“亏”了,防范未然,不是真希望去发生风险!
没错,购买消费型保险绝不是一种“浪费”,它其实是我们在真正弄懂保险以后,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最终,我确定了自己的选择-消费型保险,回归保险的本质,真正做到高保障、低保费。
五、选择多长的保障时限呢?
关于保险产品性质的选择我们大致基本差不多搞清楚了,那么在保障时间上,又该如何来考虑呢?
- 寿险的关键-特殊时段的高保障需求
要回答保障到几岁,就要再问一次自己为什么要买保险?
我买保险最初也是最本质的需求是为了防范和转移风险,而寿险转移的就是万一我不在了,我的儿子、父母、老婆无人照顾的风险。
那是否我一辈子都需要防范这个风险呢?细想了一下,似乎也不是。
比如当我60岁时,下一代应已成年(啊,啊,啊),完全已经可以自食其力;那时的父母也到了接近90高龄,甚至可能我都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只是举例,希望他们都长命百岁哦)。
也就是说到那时,我的家庭责任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已经没“现在”那么重要了。更何况死亡是必然的,我不需要去防范死亡本身的风险,防范的只是过早死亡的风险。
这样说来,或许只有60岁以前,也就是家庭责任最重的这段时间,才是寿险所要保障的重点。
另外,同样的保额,终身寿险的保费要比定期寿险贵出近一倍,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果选择终身,必然要降低保额。但既然寿险是责任险,那无疑高保障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我首先确认了对于寿险的需求:定期消费型寿险,保障时间到60岁! -
重疾险的关键-买定投余
知乎法则之一,在问为什么之前,先问什么是什么。那么什么是买定投余?
把字面意思拆解就是,购买相对便宜的定期产品,同时将节省下来的保费自己进行理财。
举个例子:我妹妹吴岩研30周岁,重疾保额需求30w,两种投保方案如下:
image.png
如果选择B方案,只支付纯保障的成本,再将省下来的钱自己去理财,这便是“买定投余”了。
买定投余我是懂了,但两种方案间的具体差别又会是多少呢?
“定期”+“自己理财”组合试算:
可供理财金额:每年4000元 (省下的钱),根据保费缴纳时间,共可连续节省20年。
年限:30岁起
理财收益率:假设5%(平均年通货膨胀率)
试算结果如下:
image.png
通过计算可以知晓,如果能够将省下的钱自己坚持理财,在复利的威力下,当60岁时她会有近25w现金(黄色标示)。
另外,在60岁前的30年里,除了30w的重疾保额,她还会额外有一笔节省保费理财所得可以用作医疗金,等于变相增加了保额。
每年实际重疾保额=“定期重疾30w”+“差额理财所得”。
这样的话,让我们再来全方位对比一下每个时间段,两种方案的保额情况。
两种方案保额大PK
image.png
这样看来,“定期重疾险+自己理财”这种组合方案,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替代终身险的,并且在大部分年龄段,组合方案所拥有的总保额都会大于购买终身重疾险。
30-60岁,组合实际保额>终身保单保额。
61岁,因为定期险的保单失效,所握的现金是25w,会略差于终身重疾的保额。
64岁,理财所得的现金变为了30w,和终身保单价值一样。
70岁,理财所得的现金变为了40w,远超终身保单的价值。
并且,以上是按照自己理财5%的收益率来计算的,如果能够将理财收益提高到6%,根据计算,那么60岁时理财所得就已经超过了30w,那就是在任何时段,“买定投余”都是更好的方案哦。
我算是想明白了,通过理财,多交的保费可以实现增值,最终远比返还的保费要多,那我为什么还要用自己的钱,为他人谋利益呢?与其等保险公司理赔我30w,当然是通过自己理财,手上直接有30w更好啊。
再说,现在的保额30万,三十年后购买力又如何呢?也许到时候起的作用很小,不如省下保费积累尽可能多的资产,毕竟保险只是家庭保障的一部分,资产积累才是家庭保障的另一大防线啊。
至于60岁之后怎么办,也已经有了答案,到时候即使没有保单,但因为有了理财所得,完全可以把现金当做保单继续保障自己,有病治病,无病逍遥,现金为王!
综上,对于重疾险,我也完全明确了自己的需求:定期消费型重疾,保障到60岁!
- 总结一哈
现在你的脑海里是否还存在以下问题呢:
你是否特别重视保险要返还,觉得不出险就白花了?
你是否觉得保险就该买终身的,保障时间越长越好?
预算有限,不惜减保额也要购买返还型或者终身型?
其实你只需要知道以下三点即可疑虑尽消:
首先,保险的本质是保障,是风险管理,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买保险务必先看保障功能是否到位,保障永远比返还重要。明确购买保险的目的不忘初心,别把保险和其他目的(投资/储蓄等)混淆起来。
其次,保险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足额,应首先关注保额,然后才是保险期间! 在同样保费下,终身型能买到的保额远低于定期消费型。如果预算充分,在保额充足的情况下,保障期间自然是越长越好,买终身也ok。但如果预算有限,保额和保障时间必须要做取舍的话,那么宁愿减少保障时间,也绝不要减保额。我们可以先买到六十岁,等年收入越来越高,家庭的负担越来越轻的时候,再给自己规划终身的。
最后,买保险的本质是买杠杆(杠杆率 = 保额/保费,杠杆率越高,产品性价比越高) ,定期比终身杠杆高,消费型比储蓄型、分红型杠杆高。讲究的是用尽量少的钱,来获得保障利益最大化。
综上,如果你经济比较富余,完全够配置终身型的高额重疾保障,同时又的确不会理财,那终身型重疾是合适的。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普通人,现阶段预算有限,希望以最少保费获得最多保障 ,那无疑性价比最高的消费型定期保险会更适合。
六、那么我们最后的选择是?
image.png
保障要充足——首先关注大的意外责任,意外伤害的额度要足够高,伤残额度需保持一致;
按需投保——可自选保障项目的意外险优于打包型综合意外险;
注意报销范围——意外医疗免赔额越低,赔付比例越高为好,优先选择可报销社保外用药的产品。
好吧,第一次分享到此结束,虽然花了不少时间来修改,但是很多内容的表现想法还不知道怎么去实现,留在以后去慢慢完善吧。因为是学习笔记加总结,大部分图片和多数内容来自简七组织奥斯卡主讲的21天保险小白课程,再次感谢刷新我对保险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