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是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8年。该作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为蓝本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家庭伦理小说。

《小妇人》中,高富帅的男主角劳伦斯,声称他无论如何都要娶一个马奇家的女儿,加入马奇的大家庭。马奇家有四个女儿,他喜欢二女儿乔,但是可惜,乔拒绝了他。他沉沦了一阵,发现自己也爱三女儿艾米。几番周折,终于劳伦斯加入了马奇一家。
为什么马奇一家如此吸引劳伦斯?马奇先生和马奇太太的家庭抚养有他们特别的地方。
家庭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以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为指标,评价家庭抚养孩子的不同。低SES分数的父母更注重像顺从、礼貌、整齐、干净这样的外在特征,而高SES分数的父母则更注重像好奇心、幸福、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认知和社会成熟这样的心理品质。
这些差异在家庭互动中也会反映出来。SES得分高的父母会更多地和幼儿说话,给予他们更多的刺激和更大的自由探索空间。孩子长大后,高SES分数的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温暖解释和言语鼓励,并设置更高的发展目标。而低SES分数的家庭常出现诸如“你必须做,因为我告诉你了”的命令,以及批评和体罚。
我们在原著和电影中可以看到,四姐妹个个独立,彼此和睦,在生活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她们的养育环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马奇家曾经富裕过。大女儿梅格时常想起过去的好时光,但是她知道她的父亲在小时候把钱亏掉了,所以虽然爱美,但是学会了隐忍克制。二女儿乔也记得家里曾经的好光景。当时的圣诞节,她的长筒袜因为塞了太多好吃的,不堪重负掉在了地板上。
她们有一个非常棒的父亲和母亲,母亲在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马奇太太非常善良,她的表情,似乎总在问“我能帮上忙吗?”她不是控制孩子的母亲,她引导孩子走向勇敢、公正。
马奇太太有一副好嗓子,家里响起的第一声,是她在屋里走动时发出的云雀般的歌声。每天晚上大家听见的最后一声,还是她欢快的歌声。从孩子小时候,她就和孩子们一起唱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马奇太太在圣诞节的时候,给孩子送的礼物是书。她在孩子们还是小家伙的时候,和大家在家里演《天路历程》,她这样解释,“我们重担在身,路在眼前,对真善美的渴望引导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汲取经验教训,找到内心的安宁,也就是真正的天国。“
马奇先生,过了征兵的年纪,身体不适合当兵,但也主动为国家效力,去做了随军牧师。他写回家的信,内容是“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们都该努力工作,不要虚度时光,履行自己的责任,勇敢地面对心魔,战胜自我。”
这一家人,在精神生活上,从来都是富裕的。家庭的责任很重,但是想象力能够给它添上几分浪漫色彩,就不一样了。 马奇太太的女儿们,在生活中寻找乐趣。他们缝被单的时候,二女儿乔建议把长长的缝边分成四段,分别叫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因为这样一来,效率就高了,还可以一边缝一边聊不同的国家。
二女儿乔个性最强。原著中这样形容她:
瘦瘦高高,晒得黝黑,嘴巴棱角分明,鼻子俏皮,灰眼镜很敏锐,浓密的栗色头发,经常乱蓬蓬,不喜欢网起头发,肩膀圆润,手大脚大,喜欢双手插进兜里,吹口哨,像个粗鲁的假小子。她不爱长裙,不装一本正经,爱玩男孩的游戏,一心想上战场,跟爸爸一起去打仗。她不擅长唱歌,有时候随心所欲地乱唱一气,在不恰当的地方飙个高音、加个颤音,把曲子幽远的意境全给毁了。
乔爱父亲,希望做个鼓手,做个随军小贩,护士,陪在爸爸身边,给他帮帮忙。但是这一切落空了。她上不了战场,就在家里主动帮忙。她写小说补贴家用,她陪伴她的姑姑赚取零花钱。她的姑姑整天紧张兮兮、超级挑剔,总是指使她干这干那还不满意,但是乔一直忍耐,坚持。在她母亲要去战场后勤处看望父亲的时候,她卖了那一头栗色的头发,换了钱让母亲带给前线。
乔不是白富美,但是劳伦斯喜欢她,只可惜他们更适合做朋友,而不是夫妻,但最后都收获了各自美好的爱情与生活。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就影响力和影响广度而言,任何环境因素都比不上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