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喜欢一本书,在我看来一定是有缘由的。因为我们看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与自己心灵相知的另一半,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正如,我们之所以会喜欢某一首歌曲,只是因为这首歌可能是一段旋律;可能是一句歌词;也可能是与你共同的一次经历;总之,这里面的情和意都是复杂的。而艺术的精髓在于其无法被直接描述的直观,但是真理就蕴含其中,所以我们才为之迷惑、迷恋。其实到了最后,我们听到的都是自己的心声。
同理,喜欢哪本书一定也是因为你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与自己内心相通的东西。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便会找来这位作者所有能找到的书读一遍。想来也只是为了能够再次找到初读那本书时的奇妙体验。这种体验有可能是一种愉悦至极,也有可能是让自己禁不住泪目。而无论愉悦或是难过,在这个过程里,心灵必然是得到了一种彻底的放松。
往往在这种放松之后,内心便会积聚一种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足以让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与苟且的生活和平共处。不至于在某个瞬间自我崩溃,也可能这才是真正能让我在经历许多事后,还能有今天这个状态的原因。当然这里面不乏也有想要更多了解这位作者的心理。
有人说,每个作家内心都有一部自己的自传。作家们从有创作的意愿,到落笔成就一部作品。绝大多数是心中那个要写的强烈念头所迸发出的能量促成。而关于自己,即便是在他们的其他作品里,必然也或多或少能够找到作家们自己的影子。
如果作家的自传都是完完全全的自己,平铺直叙。我想大多数的读者,对于这样的文字是没有多大兴趣的。比如,作家迟子建在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里,从一条狗的经历来讲述,小说主角大黄狗的第一个名字叫做阿黄。而了解迟子建的读者都知道,她的丈夫姓黄。在他们恩爱有加的婚姻生活没过多久,爱人就在上班途中出车祸意外生亡了。丈夫早逝对于她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在小说中的人物设定,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心中的山河。
而如果作家迟子建在把失去丈夫的这种悲哀,原封不动地搬进作品中。带给读者的更多或许就是祥林嫂般的压抑。而在她把这种情感通过对于一条狗的经历讲述出来,才真正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在读这样的作品并毫不犹豫地喜欢,一定是在小说中某个主人公的身上,读到了自己。
再比如,铁凝在其长篇小说《大浴女》中,对于主人公尹小跳的描写。作者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把自己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中一大段的心里描写,犀利又准确。
“这个两岁的小美人,把尹小跳变得鬼鬼祟祟,永远好似人穷志短,人穷志短地背负着一身还不起的债。她对尹小荃充满惊惧。尹小荃让她丧失了终身清白的可能。她对尹小荃又充满了感激,是这个死去的孩子,恐吓着她,又成全了她。她想象不出一个死的孩子能养育她活的品格。她这品格是无人能够说出不好,那应该是人类的文明所向。当她的品格得到人们的赞扬时,她也产生过小小的陶醉。她差点以为,她生来如此,她的善根厚实。其实,那又是多么大的荒谬啊!”
由此,我相信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前提首先是要有能把自己赤裸裸坦露给读者的勇气。而小说的结尾尹小跳最终原谅了母亲,接受了不完美的父亲和自己,也是对于文学作品一种传达真善美,和温暖的一个诠释。在这部作品中,我更多地则是被作者这样决绝的勇气感到震撼,并跟着作者的笔,最终被从那种苦痛中解放出来,内心从而获得安宁的这样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因而,喜欢这部作品就是在所难免了。
作家铁凝说:人生有很多不如意,有很多苦难,但是我觉得,一个作家可以写灵魂的沉沦,可以写黑暗,可以写悲伤,最后还是应该有能力让你的灵魂上升。文学的最终目的,我想还是要带给世界一种体贴之情,或者是一种暖意。写温暖是不容易的,写温暖也需要你有犀利的眼光和大的悲悯,不是说让你放弃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内心深处一定是渴望阳光与爱的。而文学则是指引我们在那些身陷黑暗的日子里,不会迷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