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的同进之路

作者: 旦旦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2-07 10:01 被阅读0次

    读高中前,我是个爱玩的学生。

    也不能说是爱玩吧,应该说是意识不到要学习,不夸张的说,我甚至不知道以后得考大学。

    这个习惯一直被我带到高中。

    当然了,高中也不是凭本事考上的,而是花了点钱,也就是代资费。

    所以说不管什么东西都得先付出,你付出了自然会珍惜,免费得来的很难让你重视并且珍惜。

    上了高中后我就在想了,这钱花出去了,那可不能白花呀?怎么也得好好学习了吧?

    于是,高一的时候,我开始好好学习起来了。

    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了一点,若想成绩好,首先得和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玩。

    但是我那时成绩差呀?咋办呢?

    厚着脸皮找他们玩,哪怕他们不带我玩,我也要找他们玩,必要的时候再送点小东西。

    结果证明我这个观点是对的,就是玩着玩着我的学习成绩就上来了,甚至出现什么情况呢?比班里其他同学的成绩都要好,到高三的模拟考的时候,很多次考了班级第一名。

    那种感觉很多人是难以体会到的。

    就是本来是班级后几名,结果两年后变成了班级前几名。

    是人就有炫耀的心理,学生也是,只不过学生炫耀的是他的成绩,嘴上可能没在炫耀,但心里肯定是在炫耀的。

    出乎我意外,最后考了一个本一院校。

    到大学后,我依旧保持这个观点,就是和爱学习的同学们在一起玩,谁成绩好我就和谁在一起玩,不过大学显然不再像高中那样生硬了,大学有点多元化,就是你既可以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在外面好好折腾创业,只要你成功了一项,你就是赢家。

    我的这种想法让我结实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学毕业后,我开始步入社会。

    社会和大学不一样,大学怎么说它也有个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哪怕你再不想学习,都有人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着你。

    社会呢?

    你不学习没人强求你,哪怕你天天不学习都可以。

    缺少那么个学习环境。

    我心里在琢磨着,这可不行,不学习哪行?

    也就是2014年暑假的时候,我做了一件事,就是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我在心里默算了一下,距今天正好有六年的时间了。

    微信群加我一共四个人,一个学医的,一个搞教育的,一个学法律的,还有我,我是跑腿的。

    他们三个是我当初所能接触到的最好的资源。

    医生、律师、老师,基本覆盖了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所有需求,孩子需要教育、成人需要律师、老人需要医生。

    你可能会觉得我当时做这件事的目的是出于资源整合。

    其实不是。

    那时的我还没有这么大的格局,也想不到这些,当时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仅此而已。

    经过几年的发展后,我的目的果真达到了,微信群里的四个人进步神速,另外三名群友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步入了职场,而我呢,业务也在稳定发展着。

    这是大部分人的衡量标准。

    我说的目的达到不仅于此,而是大家的心智是不是更加成熟?看待问题是不是更加全面?解决问题是不是更加娴熟?

    显然,每个人都是超预期完成,至少领先于同龄人很多,毫不夸张的说,二十岁的年纪,三十岁的心智。

    我很开心,有这么一个阶段性成果。

    几年过去,我意识到,不能每年都是这几个人,得适当的引进新成员,优秀的新成员,为群增加更多的新鲜血液。

    于是,我就这样去做了。

    第一批引进的是我身边优秀的发小们。

    因为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好朋友之间若想长久的在一起玩,首先前进的步伐得一致,至少能跟得上,一旦出现跟不上的时候,那就是感情慢慢变淡的时候。

    共同成长很重要。

    就是价值观、文化观协同发展。

    另外当处于一个群里时,每天多多少少都能产生点交集,这就是机会,加深感情的机会。

    试想下,如果一个朋友一年都聊不上几句的,三年都见不上一面的,你觉得你们的感情能有多好呢?不现实。

    每个人的感情都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第二批引进的是身边的优秀同学们,均是高材生,中科大博士们。

    正因为几个科大博士的陆续加入,群的质量很快就提上去了。

    正因为他们,群的门槛提高了,入群成员学历至少得硕士起。

    一个人很难走多远,但一群人走的就能远一点了,那一群优秀的人呢,不仅走的远了,而且还更快了。

    这就是群的一个显著变化。

    这么描述有点太含糊了,说点具体的吧。

    变化之一,正式化。

    在2019年的时候,我们这个群正式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在此之前叫做每日交流群。

    因为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每天交流,大家伙每天有什么新鲜事,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知识,都可以在群里交流、分享,这样你学到后变相等于大家伙都学到了,这已经不是举一反三了,而是举一反四了。

    在群得到正式化运营后,大家伙开始想着怎么让它更加的正式化了,就是得适当的有点仪式感。

    于是,在2019年年末的时候,我们举办了第一届同进群年会,地点在合肥,同期引进了另外两名新成员,也是科大高材生。

    在年会的时候引进新成员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因为一旦引进不好就会很尴尬。

    好在成员之间足够的心有灵犀、足够的默契,就是你看上的新成员肯定不会差,肯定是和我们匹配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新成员很快的能融入进来,并且认同咱们这个群,能打成一片。

    对了,这里要插入一句,咱们这个群的引进机制是推荐制,就是不管你有多优秀,必须经过推荐人推荐才能申请,经过申请才能入群,而且,每年名额有限,不能超过五名新成员。

    年会举办的很成功,每个人都认同咱们这个群的价值观。

    怎样的价值观?

    实做人,诚做事。

    在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下,我们共同进步。

    年会结束后,我们开始组织成员拟定群章程。

    无规矩不成方圆。

    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社会团体,均需要制度、章程。

    在章程的约束下,我们共同进步。

    变化之二,深度化。

    这个我感触很深。

    决定一个社群的好坏不在于群人数有多少,而在于群成员质量有多好。

    群内成员目前学历最高的是博士,说博后可能更准确,可能更容易让人理解,但博后不是学历,有两位博士目前正在做博后工作,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

    在他们身上我获得了很大的启发,说震撼也可以。

    就是一个人原来真的可以为人民做点事情、为社会做点事情、为国家做点事情。

    其中一个博后说过一句话对我的心灵冲击很大。

    哪句话?

    一生只做一件事。

    当时听完我特别的感动。

    就是他们不仅愿意钻研某样东西,而且还愿意持久的去钻。

    这种格局和胸怀是大多数人所欠缺的。

    他们的科研精神及工作态度,每个成员对此都是竖起大拇指的,为之震撼,深感佩服。

    另外一个博后同样很厉害,硕博期间,发表十几篇SCI,而且大多为第一作者(现在貌似快到二十篇了,具体没问),并且在2019年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副教授身份入职南京一所知名高校。

    结果证明,一个厉害的人是能带动一个团体的,因为他们的加入,群内每天交流的东西也在逐步深度化,就是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真正的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甲醛有味道吗?

    大多数人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有味道。

    其实是没有味道的。

    那甲醛的释放周期是几年呢?

    十年以上。

    是不是刷新了你的认知?

    同样刷新了我们的认知。

    与优秀的人交流有必要吧?

    要不然我到现在还认为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呢。

    变化之三,真实化。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变化。

    就是你会发现,当一个人站的足够高时,他的内心是很真诚的,说坦荡也可以。

    果真是应了那句话:君子坦荡荡。

    怎么个真诚法、坦荡法呢?

    就是能深刻的认识自己,既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理性看待自己的优点。

    我在某方面做的不好就是不好,我在某方面做的好的确就是好,不需要遮遮掩掩的。

    我们生活里的大多数人都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别人还没说他哪不好呢?立马不高兴了起来。别人还没夸赞他哪里好呢?立马又不敢承认了。

    正好搞反了。

    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的还挺好,如果谁说我哪里做的不够好了,我会很开心,并且去反思,去改正。如果谁夸赞我了呢,我也欣然接受,既然是事实为什么不好意思去接受呢?

    坦荡点,不是什么坏事。

    当彼此之间足够的坦荡、足够的真诚时,交流起来会更加的顺畅。

    比如,我经常会和成员之间会这样说:我为什么和你在一起玩?就因为你对我有帮助,或者说你对我有价值,如果没有这些为前提,我是不会和你在一起玩的,因为我得对自己负责,我得把时间放在刀刃上,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对,这就是我,能接受就接受,不接受也无妨。

    毕竟一个人真正的朋友就是更好的自己,确认我喜欢的,有价值的,就all in。

    对了,这个群叫:同进群。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年的同进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fm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