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傅雷家书》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傅雷,甚至很多人都忘了,他是一位翻译家。
这些家书的影响力放在古代,那就是和《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不相上下了。
这么有名气,并不代表他的童年很幸福。
出生在浦东,家境还是不错的。
有400亩田地,就是到了1948年,建国前夕,家里也是还有200亩的。
货真价实的富二代, 也因为这样,才有他后来的自费出国留学。
4岁的时候,父亲入狱惨死,他的几个兄弟姐妹,也相继死去,
他的母亲只有24岁,守着他这一根独苗,
一直没有再嫁。
能够在最美好的年龄,为亡夫守节,没有一点个性估计是不可能的。
傅雷母亲的性格,可以用“刚烈”二字来形容,
而且她常常用“以报仇为训”,来教导和激励傅雷的。
一次,傅雷在外和小伙伴们玩耍,玩的太开心,就忘了回家吃饭的时间,
谁知回到家里,傅雷的母亲直接拖着他,要把他扔到河里去;
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佳,母亲就拿热蜡滴烫他的肚皮。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童年的傅雷,对母爱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除了害怕,就只剩下恐惧了,
可以说,傅雷的童年是“只见愁容,不闻笑声”。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忤逆母亲的命令,母亲说什么都牢记在心。
傅雷的母亲这般恨铁不成钢,用强硬的手段来教育孩子, 或许是有些过头了,
但别忘了,她给傅雷请了私塾先生教傅雷读书,
傅雷读书,她就在旁边坐着做针线活儿,
师傅一句一句教,她也一句一句记在心里,
常常儿子记不起来,她却记得,
要知道,在这之前,她并认识字,
完全靠记忆力,把那些枯燥的知识背下来,只是为了方便以后提点儿子。
有这样的家长在旁边陪读,做学生的哪里还敢偷懒,
只能毕恭毕敬,认真踏实,一门心思的钻研学业了。
傅雷长大成人后,能在翻译上有这么大的成就,这和他小时候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
在这样的单亲家庭里长大,傅雷的性格就注定不是温文尔雅的了,
孤傲、叛逆、暴躁,说他是问题少年,都不过分。
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傅雷分别被开除过一次,
后热血沸腾地参加学生运动,差点锒铛入狱;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又闹着不上学,要退学,
这么能折腾,傅雷母亲再刚烈的性子,也都被傅雷磨软了,
暗地里,傅雷的母亲也就自个儿盘算着:
儿子这么能折腾,也不是个办法,谁不定让他出趟远门,见见世面,也就不折腾了。
再说,家底子厚,又只有这一个儿子,不给他花,又能给谁花?
于是,1927年,傅雷的母亲就决定,送傅雷去法国,自费留学。
二
法国的留学生活,让傅雷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知识,
更让他对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在他翻译的作品里,有很多都是法文作品,
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作品。
因为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上,贡献卓越,还曾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回国后,更是醉心于翻译事业,
也结识了很多文人,比如钱钟书夫妇。
杨绛曾写了一篇文章,专门回忆傅雷,
说他为人正直、严肃认真,随和虚心、不世故、不善于在人际上圆转周旋的性情。
有一次他称赞杨绛的翻译。
杨绛以为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
结果,傅雷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
“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当时杨绛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的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
这么严肃的人,真的是一点搞笑细胞都没有。
虽然家喻户晓的《傅雷家书》写出了含情脉脉,父子情深的基调,
但在这之前,他与两位儿子的关系是非常生疏,冷淡的,
对儿子们,是动辄打骂的,
只是后来两个儿子,外出求学,不在身边了,
没人来烦躁他了,他才回想起以前种种的不称职,
才拿起他的笔,与儿子们重归于好,重塑了他的父亲形象。
三
傅雷的认真,也和他的严肃是一样出名的。
对于翻译工作可谓是:无限认真。
像《夏洛外传》《贝多芬传》这类早期翻译的传记,译完了并不是就晾在一边了,
往往隔几年再翻译一次,以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他总觉得自己没有达到了真正的翻译标准,自己的译文很是单板僵硬。
为此,他还去看了好几位作家的作品,希望通过他们的文风,来纠正自己的翻译风格。
在学术上,他对自己是这样,对别人也是一丝不苟的。
全国皆知的文化名人张大千,到了傅雷这儿,就是一文不值了,
他说张大千的作品是:“往往俗不可耐,趣味低级,仕女尤其如此。”
此外,还说徐悲鸿的作品是:“同样未入国画之门而闭目乱来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只对作品,不对人的。
傅雷一生眼高于顶,大部分人他都瞧不上,
但是他对张爱玲,算是高看一眼,
曾经特地写了篇《论张爱玲的小说》,还把她的《金锁记》称之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
但后来张爱玲写了一部名叫《殷宝滟送花楼会》的小说,据说是专门揭露傅雷婚外情的,
这就叫局外人看不明白了。
但有一点很清楚的就是,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杀伤力真的是很大。
傅雷通过他悲壮崇高的译作《三巨人传》、《约翰克里斯朵夫》,
通过他苦口婆心的《傅雷家书》,
通过他和妻子朱梅馥在文革初始时宁可玉碎不肯瓦全的自杀,
成就了那样一个高风亮节的形象,
但是,这些形象在这篇小说里荡然无存,反而是一个自私、自负的神经质。
而且这部小说的可信度还很高,可以说成了傅雷绕不过去的一个污点。
四
傅雷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说话又口无遮拦,城府又不深。
这样的性格,就注定了他在文革会被批斗。
加上他在抗战时期,作为民主党派的人士,发表过亲美言论,
在他家中搜出了一块镜子和一张退色的画报,被当做是“亲美证据”。
因此,红卫兵来抄家,对他进行了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
不堪其辱,最终与他的夫人一起自杀身亡。
留下了一份清单,和地上的棉被。
留清单是想交代清楚身后事;
留下棉被是不想让别人听见, 打扰到他人。
这样一个严于律己律他的人,还是没有逃脱那个时代大背景的厄运。
他死之后,他的一个儿子在国外,一个在国内受到了批斗。
时代的烙印在他们儿子身上留下了伤痛,但还好有傅雷生前留下的家书,
在最困难的时候,还能温暖他们。
让他们想起曾经他们还有一个不怎么讨孩子喜欢的父亲,
虽然严厉,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避风港。
那些家书,化成了深深地父爱,陪伴他们走完这漫长的一生。
这些家书,也让傅雷从一个古板严苛的知识分子,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可敬的父亲形象。
父爱如山,说的就是他了。
孩子,余生还很长,就让这些家书陪伴你们了。——傅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