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理经中取,智慧典中求—《中庸》

道理经中取,智慧典中求—《中庸》

作者: 浸善浸美 | 来源:发表于2020-02-06 14:55 被阅读0次

品德与言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是天地固有之道;达到诚,是人应遵循之道。天生至诚的人,不用勉强而处事就能合理,不用思考而言行就能得当,能从容自在地自然合于中庸之道,这是圣人才能做到的。至于想要达到诚的一般人,就要择取善而坚持不懈。

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如果能做到忠恕,那么就离道不远了,凡是施加到自己身上而自己不愿意的事,也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中庸,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刻合宜适中;小人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的言行无所忌惮。”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因此,君子总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保持警戒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常存敬畏之心。人们内心的想法,没有比在幽暗之处更容易表现的了,没有比在细微的事情上更容易显露的了,所以君子特别谨慎于他人不知而己所独知的地方。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诗经·大雅·抑》说:“看你在屋内独处的时候,尚且无愧于昏暗的角落。”

好学与上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要达到诚,就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别,笃实地践行。对于知识,要么不学习,学了但没学成就不放下;要么不发问,问了但没理解就不放下;要么不思考,思考了但无所得就不放下;要么不辨别,辨别了但没明白就不放下;要么不践行,践行了但不切实就不放下。别人一次能做到,我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我就做一千次。如果能照此努力下去,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īnɡ)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是这样的,他选择了中庸之道,每得到一个好的道理,就会牢记心中,坚持践行,而永不丧失。”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ɡǔ),反求诸其身。”

孔子说:“射箭很有些类似君子之行,没有射中靶心,不去其他地方找原因,而是返回来查找自身的原因。”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近于智了,身体力行就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近于勇了。知道了这三项,就知道如何修养自身了;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就知道如何治理别人了;知道如何治理别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天下共通的人际关系有五种,用来实行这五种人际关系的品德有三种。五种人际关系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交往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共通的人际关系。智、仁、勇这三项,是天下共通的品德,它们用来实行五种人际关系则是统一的。对于五达道的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道,有的人学习之后才知道,有的人则是经历困苦磨难之后才知道,但等到他们都知道了,则是一样的。对于三达德的准则,有的人发自内心地去做,有的人出于利害考虑去做,有的人则勉力强行去做,但等到他们都成功的时候,则是一样的。

心态与态度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ěr),辟如登高必自卑。

实行君子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起步,好比登高山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明理与智慧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经·大雅·烝民》说:“既明事理又有智慧,可以用来保全自身。”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做一切事情,预先有准备才能成功,预先没有准备就会失败。例如,说话预先有准备就不会失言,做事预先有准备就不会困窘,行动预先有准备就不会出问题,预先进行道德修养就不会陷入穷困的境地。​​​​

道理经中取,智慧典中求—《中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理经中取,智慧典中求—《中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fu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