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年时期遭受家庭暴力,身心被严重摧残,则同理心被残忍取代,同理心泯灭。
比如有一个受虐小女孩对号啕大哭的小朋友表现出恶狠狠的威胁表情。另一个被虐待的孩子——一岁的托马斯听到房间里有个小朋友在哭,吓得一动不动,他呆呆地坐着,一脸恐惧,背部直挺挺的,小朋友一直在哭,他也越来越紧张——好像在为自己受到攻击作好准备。而28个月大的凯特,也是被虐待的孩子,她的表现几近残忍:她挑中了比她小的宝宝乔伊,把他踢倒在地,乔伊躺在地上的时候,她温柔地看着他,开始轻轻地拍他的背,然后越拍越快,变成了捶打,一下比一下重,完全不管他的痛苦。凯特一直在打乔伊,最后发展到重重地打了他六七下,直到他爬走。
显然,这些孩子以自己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小朋友,他们的残酷无情正是被父母残忍虐待的孩子的一个极端表现。这些孩子往往还会对小伙伴受伤或哭泣漠不关心,他们似乎是被虐待孩子残忍和冷漠的极端代表。总体来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更有可能存在认知困难,更加好斗,不受伙伴们的欢迎(不足为奇,他们学前的经历预示了他们的未来),更容易陷入抑郁,而且成年后更容易触犯法律和犯下暴力罪行。
同理心的缺失会代代相传,残暴的父母在童年期必然被他们自己的父母残暴对待过。受虐儿童就像他们暴力父母的缩影,很早就学会了残暴的回应方式。
同理心的缺失有时会(如果不是经常的话)代代相传,残暴的父母在童年期必然被他们的父母残暴对待过。这和那些常常表现出同理心的孩子截然相反,这些孩子的父母培育和鼓励孩子对他人表达关怀,并理解恶意行为对其他孩子的影响。由于没有经历过缺少同理心的情况,这些孩子似乎完全不知道这回事。
受虐幼儿最棘手的地方在于,他们就像是他们的暴力父母的缩影,很早就学会了残暴的回应方式。遭受身体暴力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获得的情绪经验实在是太明显了。在这种情感爆发或危机来临的时刻,人脑边缘中枢的原始倾向处于统治地位。这时候情绪脑反复习得的习惯就会压倒一切,不管后果是好还是坏。
大脑本身可以被残暴塑造,也可以被爱塑造,这意味着童年为情绪经验奠定了基础。受虐儿童很早就遭受了持续的创伤。也许,理解受虐待儿童的情绪经验最有意义的价值在于,了解精神创伤怎样给大脑打下永久性的烙印,以及怎样消除这些野蛮的印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