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感谢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可以被极为精准地应用于文章写作中,就像每到毕业季都会听到的那句——我们不写论文,我们只是论文裁缝一样。但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搬运工,又怎么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呢?当初在大连求学时,导师时常教诲——“吃别人嚼过的东西,怎么会有味道呢”。所以,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是原创的。
文章的原创性是指文中的思想,或是论证的逻辑需要和已经阐述过的观点有所区别。当然,原创并非强调需要完全有别于已有的文章,或是片面地去一味追求对别人观点的颠覆和否定。当然,如果能够发现,并且可以合理地论证别人的观点存在谬误确实是极好的,但毋庸置疑,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但是原创的门槛并不高,如果能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或是加以补充和延伸,那也算是原创。请记住,只有做到了原创,你写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才有必要去进一步思考如何提升文章的质量。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呢?我认为,如果能够做到以下三点,即便文章写的不好,至少也能对得起自己了。为什么是对得起自己呢?因为,你写出来的未必读者都会喜欢,毕竟文章又不是人民币,不能强求。
三点具体如下,仅供参考:
第一是快写。
好的文章应当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如此一句便道尽了好文章最为重要的精髓所在,那就是“天成”。何为天成,我以为应当是极富灵感和巧妙之作,这也是为何大部分人认为写文章是需要天赋。一篇好的文章在读完之后应当会让人惊叹不已,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反之,按照既有框架完成的文稿,即便再富有逻辑感,那也是工匠气十足,缺乏灵气。毕竟,已有的框架难以告诉你,什么才是前人并未关注过的,什么才是新的和有价值的。
在此,我认为还有必要对“码字”和“写作”进行区分。码字强调的是完成一种字数堆积的工作,是为了写而写。如果为了码字而来,一个小时内码上一千多字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又有何益呢?与码字相比,写作强调的是直抒胸臆,是为了阐述自己而写,是在一字一句一行一段中建构一个属于作者自己的新世界。因此,请珍惜自己的文字,也请善待你所创造的世界,即便在刚开始时,你的世界会缺少日月和星辰。
第二是慢改。
在繁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把握一瞬间的灵感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且即便侥幸获之,也难免为时间所限——因为实在是太忙了!!!所以,大部分的情况下,在获取灵感之后,见诸于纸面的只是围绕一个观点所延伸的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只是几个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词语。这也许是思维导图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使用的一个原因吧。
此时,我们所需要的是对这些由灵感所留下的痕迹进行补充和完善,这个过程可能会非常漫长。毕竟,“好的文章应当是‘增一字则肥,减一字则瘦’”,而达成该标准最好的方法就是慢改。“慢”不是拖时间的慢,不是原本一个小时能完成的工作非得拖上三四天,而是精雕细琢,就像完成一件作品一样,细心呵护和琢磨。
需要强调的是,慢改的重点在于梳理文字之间的逻辑,就像一颗树要成为参天大树必定要是要扎实的根基和不断向上成长的愿望。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文章字数的多少并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毕竟写的多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就像一头猪注了水可以变胖,但水永远只是水。写文章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用极少的字数来表达出你希望表达的意思,而又不使读者产生歧义和无谓的联想。
第三是多写。
虽然灵巧是一件无数人想做到的事情,但天赋永远是稀缺的资源,更何况有天赋的人也需要有懂得发掘这类天赋的伯乐,而且这个伯乐还得有时间能看到你这匹千里马。那么,是否没有天赋的人就永远没有资格踏入这条赛道呢?
当然不是。我至今仍然记得多年前学的那篇《卖油翁》,“无他,唯手熟尔”,这应该是最为妙哉的一个回答了。如果把写作看成一种技能,有的人是老天赏这口饭吃,但绝大多数人就得是先天不足后天来凑了。
最近,我经常会听《曾国藩家书》,有时会思考先天和后天之间的关系。诚如前文所言,神来之笔终究极难,但是兵家讲正奇相合,如果难以通过奇兵制胜,为何不起堂堂正正之兵?须知,“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有的文章确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如果能通过日积月累,以勤补拙,那也是极好的。
所以,日更或者写日记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写作习惯的方式。简而言之,每天或每周制定一个小目标,如一天写800,一周写5000,不要求质量,可以写的极烂,但一定要写。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天达到一定的字数标准应该也并非难事吧。老子有言,“强行者有志”,每天不逼自己一下,怎么可能达成自己的志向呢?
上述三点,如果真的要去做到的话,虽然会是极为困难,但正因为能做他人所不能做之事,方才不会只能如他人一般之平庸。所以,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也请善待文字,也善待自己,因为一篇文章的过程,也是修炼己心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