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自4月中旬开卷读《白鹿原》,到5月末掩卷,一本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自此留在了记忆里。
我所读过的书不是很多,如果要把我不多的读书书目排个座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白鹿原》放在最好的位置。
因为,我喜欢这本书,很喜欢很喜欢。
02
4月中旬,我翻开《白鹿原》开始读。那时的感觉,不舍得去读快了,因为文字太美,有时一段文字我要读好几遍才过瘾。于是慢慢读,可是不行,太好看了,一颗紧迫的心又想着去追下面的情节,去感受接下来的语言。
这种矛盾的阅读心理是以前不曾有过的,在读《白鹿原》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纠结着,一直到看完整本小说。
回头再来读时,却又是爱不释手。
我想剖析自己的这种心境,也想寻找这本书的魔力来源。我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如此喜爱这本书?我感觉这件事于我肯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03
《白鹿原》写了什么?
闭上眼睛,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前后,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西北上的白鹿原,白氏和鹿氏两大家族,在大半个世纪生活中的明争暗斗及兴衰胜败,如在眼前。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真切的事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白鹿原古来民风淳厚,白家和鹿家祖辈交好,大家在白鹿原上过着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改朝换代的社会变幻,一拨拨的军队和政党来去反复,带给人民沉重的苛捐杂税与无名欺压。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自然冲击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原上人的本性在社会变幻中经受了种种考验。有的人为救国满腔热血,有的人安安分分处之泰然,有的人则趁火打劫伤天害理,各色人等各色表现,到头来,各人自迎来各自的宿命。
白鹿原人信奉的是祖宗和公理。白鹿两姓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祖宗。他们共同举行对祖宗的祭祀活动。
白姓家族的主人公白嘉轩是一个正面人物。他父亲也是一个正统的农民,对白嘉轩管教非常严格。白嘉轩在家境日渐败落的情况下,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自己的艰辛劳动,一步步地将家境扭转过来。白喜轩对后代的管教也同样是非常严厉。白家的家风非常严谨。
鹿姓家族的主人公鹿子霖是一个反面人物。 鹿子霖父亲在世时,对儿子的恶行便放纵、指使。这就决定了鹿子霖后来在社会的变幻中是非不分、没有原则没有底限的邪恶本性。一个没有严谨家风的家族是飘荡的存在。
白嘉轩和鹿子霖一生都在较量,身份的较量、家产的较量、子女的较量,最后白嘉轩即使是被岁月佝偻了的腰也硬板板地挺着,而鹿子霖则成了一个无意识的不能自理的秽物,于寒风中死去。
白嘉轩的三子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子霖的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还有白家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在社会大环境的风起云涌中,或投身革命,或自守家业,各自演绎着他们真实灵动又充满热血的人生。
04
《白鹿原》为什么好看?又如此打动人?
用文字去还原生活的本色,这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也认为是它最大的特色。
我所理解的本色,一是生活本真的历史面貌;二是对历史面貌进行真实展现的文字上的真切度;三是对于生活,人的内心最原始的最真切的渴盼和向往。
用文字去还原生活本真的历史面貌。这是其一。
白鹿原,一个西北的农村;白鹿家族,植根于土地上的人家;家族里的男女老幼、父母子女,在不同的年代奔日子的人们。如我们所有人一样,生活在本色的日子里。
真实的历史背景:清朝灭亡,军阀混战、国共合作、联合抗日,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这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历史发展的本色。
我们在读书学历史时会学到这些历史事件,但都是对这些政治大事件的记载,于老百姓的生活我们知之甚少,偶尔也听老人们提及,但极少,所以也充满好奇,对这段历史。
作者还原了这段历史,这正是我们的需要。
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白鹿原,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我们自己生存的土地以及土地上我们自己的生活。
所有的场景人物和事件,都有其现实性。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似乎还在年代的沸水中冒着滋滋的热气。
文字的语言效果,即对历史生活面貌进行真实展现的文字上的真切度。这是其二。
《白鹿原》全书语言读来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文章中生动的文字可随手拈来:
写白嘉轩的父亲白秉德老汉:“每天午饭后他都要歇息那么一会儿,有时短到只眨一眨眼眯盹一下,然后跳下炕用蘸了冷水的湿毛巾擦擦眼睑,这时候就一身轻松一身爽快,仿佛把前半天的劳累全都抖落掉了;然后坐下喝茶,吸水烟,浑身的筋骨就兴奋起来抖擞起来,像一匝一匝拎紧了发条的闹钟;等得鹿三喂饱了牲口,他和他扛犁牵马走出村巷走向田野的时候,精神抖擞得像出征的将军。”
写白嘉轩的第六房女人夜半惊魂:“酣睡里一声尖叫把嘉轩惊吓得不知所措,清醒后发觉胡氏紧紧缠抱着自己,浑身哆嗦如同筛糠,大气也不敢出。他急忙点着油灯,看见胡氏的眼睛里满是狐疑惊恐之色,目光恍惚游移不定。问她怎么了,她嘴里支支吾吾,好半天才挤出一句:‘有鬼!’说罢把头埋进被窝,更加用力死抱住嘉轩。嘉轩听罢,顿觉头皮发麻后脊发冷,浑身暴起一层冷森森的鸡皮疙瘩。他问:‘鬼在哪挞?’胡氏颤着声说:‘我不敢说,越说越害怕。’嘉轩挣脱开胡氏的手,勾上裤子光着上身赤着脚跑出厦屋跑上楼去挖来半升豌豆,一把连着一把摔打起来,从顶棚打到墙角,从炕上打到炕下,一把把豌豆密如雨下,刷刷刷的响声令人毛骨悚然,炕上桌上地上洒满了绿莹莹的豌豆粒儿。”
写大饥馑刚过的景象:“大饥馑是随着一场透雨自然结束的,村民们迫不及待从青葱葱的包谷杆子上掰下尚未干须的棒子,撕去嫩绿的皮衣,把一掐即破的颗粒用刀片刮削到案板上,流溢出牛奶似的白色浆汁,像捣蒜一样捣砸成糊浆,倒进锅里掺上野菜煮熟了吃。有人连同包谷棒子的嫩芯一起搁石碾上碾碎下锅,村巷里每到饭时就弥漫起一缕嫩包谷浆汁甜丝丝的气息。”
太多生动的文字,毫不夸张地说,通篇都是。生活的本色是个什么样子,文字语言的效果便紧紧跟随。
文字上表现的真切度,是作品受到读者喜爱的关键。就像看戏,只有人入了戏,这戏才活泛了起来。只有把所有的人、物、场景都写真了写活了,文字才有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读者才会在阅读中咀嚼中产生共鸣。
对于写作者而言,达到这些,这得需要多么深厚的文字功底!
对于生活,作品写出了人的内心最原始最真切的渴盼和向往。这是其三。
书中有两个场景,我无比地喜欢。
一是关于《乡约》的施行及施行后的白鹿村呈现出的美好景象。
《乡约》是一个过日子的章法,是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一丝不苟楷书的,交由白鹿村族长白嘉轩去族里实践。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等几部分,说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就是让人怎样去做礼义之人行礼义之事。
白嘉轩当即实践。由学堂徐先生讲解,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每个男人回家,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
一时间,整个白鹿村人谈话走路处世为人都按《乡约》而行。凡是违反《乡约》条文的事则有专人记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
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看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内心感动了,一颗心变得很柔软很柔软。我在想,不止是我,我们每个人都会向往这样的场景,生活如诗般柔美而温情,这是谁都愿意去亲近的人生!
二是白鹿到过之后出现的理想世界。
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白鹿跑过以后,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奄奄一息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癞蛤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更使人惊奇不已的是,有人突然发现瘫痪在炕的老娘正潇洒地捉着擀杖在案上擀面片,半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着筛子拣取麦子里混杂的沙粒,秃子老二的瘌痢头上长出了黑乌乌的头发,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得鲜若桃花……
人们一代一代津津有味地重复咀嚼着这个白鹿,尤其在战乱灾荒瘟疫和饥馑带来不堪忍受的痛苦里渴盼白鹿能神奇地再次出现,而结果自然是永远也没有发生过,然而人们仍然继续兴味十足地咀嚼着。那确是一个耐得咀嚼的故事。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疠廓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太平盛世!这样的白鹿一旦在人刚能解知人言的时候进入心间,便永远也无法忘记。
这尽管是作者用魔幻的手法写出来的一种理想境界,但勿庸置疑,我们谁都渴望这样的白鹿来到我们身旁,因为我们向往美好的生活!
人的内心最原始最真切的渴盼和向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谁也无法抗拒美好,因为我们是活着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灵。
相由心生。文字的“相”,也即由作者的心生。写作者崇尚美好,便会在文字中追求美好。
05
作者用真切度极好的文字,去还原生活本真的历史面貌。用美妙的场景,渲染出人的内心最原始最真切的渴盼和向往。然后,用离奇动人的故事情节,塑造出好些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刻入人心,久久不去。
白嘉轩,西北原上的一个庄稼汉子。他有一个世俗的严肃刚直的行为准则,除了最初为风水算计了鹿子霖长了宝物的水地,他一生没干过一件见不得光的事。如黑娃所说,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作为族长,他行事端直,刻乡约,建学校,造福一方。他一生经历许多坎坷,以至后来任何灾难都能沉静面对,然而鹿子霖设计毁了他的儿子白孝文时他还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一直以来悉心栽培的族长继承人变得品行恶劣,他的心中十分悲痛,然而他撑着让二儿子白孝武主持着惩罚了白孝文。他对待家里的长工十分仁厚,不仅将鹿三当家里人对待,还送鹿三的儿子黑娃鹿兆谦去上学,灾年荒月也留下鹿三继续熬活,可谓仁至义尽。及至黑娃当上了土匪,在原上抢劫时他被黑娃的手下打折了腰,这个一辈子直硬着腰板的人佝偻下来了,但后来黑娃遇难,他果断地要求儿子白孝文救黑娃,以德报怨。他面对灾难没有惊慌失措的时候,也没有被潮流冲昏头脑做出过激进举动,他也从不凑热闹,心里精明透亮。他也许有一份保守顽固,但正是这样稳重刚毅的白氏门风,才让白家门楼在乱世里始终屹立在白鹿原上。
鹿子霖,这个男人心思不输白嘉轩,跟白嘉轩一起操办族里的大事也十分稳妥。他曾为了对付白嘉轩,利用小娥毁了正直的白孝文,令白嘉轩一蹶不振。他风光地当过保长,也狼狈地进过监狱,和各村俏丽女人有过这样那样的风流韵事。是一个让人又可怜又又恨的角色。他的大儿子鹿兆鹏不承认父母这命媒妁之言的妻子,常年在外闹革命被当局通缉,让他提心吊胆。二儿子鹿兆海作为比较有出息的军官却在一次袭击共军中身亡。因为兆鹏媳妇的事又跟世交冷先生产生了隔膜,陷入孤单的境地。兆海的媳妇抱着孙子出现才燃起他鲜活的生命力量,做了田福贤的钦差大臣,不办实事只拿俸禄,将坐牢期间失去的家产再度逐渐置办丰厚。这个“官瘾比烟瘾还大”的人,也许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黑娃田福贤岳维山的处决时被吓傻了,结局落得个只知道在田地里挖野菜吃,于寒冷的冬夜里凄凉地死去的下场。一生精明机巧却换不来一个安乐的晚年,这也是冥冥中的一个因果。正如书中所说“家风不正,教子不严,是鹿氏家族里根深蒂固的弱点”,这个“不正”“不严”是鹿子霖这个人一生的写照。
白灵,是新女性的典型形象。不满足于旧家庭的束缚,只身求学,满腔热情加入国民革命的热潮,上学期间与鹿兆海相爱,然而一个铜元使他们走上了相反的道路,进入共产党的白灵和国民党的兆海都不能劝说对方来到自己身边,对革命的热情战胜了他们的儿女私情,相爱的两人仍然在自己的路途上走着,然而感情却愈显淡漠。白灵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假扮兆海的哥哥鹿兆鹏之妻,思想上的共通和兆鹏的人格魅力使她爱上了兆鹏,他们从革命假伴侣变为了真心相爱的夫妻,还有了一个孩子。然而这个思想先进又心怀天下的女性必然不会就此安顿下来居家过日子,她在延安根据地依然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却死于不讲理的绞杀内奸的活动。白灵的一生都像一团热烈的火焰,呐喊,燃烧,发光发热,她是许许多多革命志士的一个缩影。
等等。不胜枚举。
《白鹿原》全书刻画的人物尽管很多,但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有始有终。复杂的人物形象,不时反转的故事情节,看得人是酣畅淋漓,却又意犹未尽。
06
《白鹿原》这部作品还是一本百科全书,且是充满趣味性的百科全书,无论大小事宜。朝代更迭,政权相争,农事节气,治病救人,婚俗礼仪,男女情事,祖宗祭祀,风水鬼神,旱灾饥馑,荒年瘟疫,等等。这些方方面面的生活内容,在整部小说一系列人物的生命体验中,皆被细细描绘,且恰到好处。
同时,麦地、土窑、戏楼、秦腔、油泼面、羊肉泡沫等地方特色,也无时不刻地穿插在作品的各个细节里,使全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这些,同时也足以说明,一部好的作品,写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和阅历是何等重要!
07
这部作品,写作者对历史的叙述,有一个极其可贵的求真态度,这也是让我惊奇和无比钦佩的。
鹿家二儿子鹿兆海作为爱国的国民党军官,不是牺牲在抗日前线,却是在一次袭击共军中身亡;白家的小女儿共产党白灵,一生都像一团热烈的火焰,思想先进、心怀天下,却死于党内不讲理的绞杀内奸的活动。二者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关学大儒”的圣者朱先生,他所在的一方净土白鹿书院,在几十年后变为了养猪场,珍贵书籍被破坏。在反孔的思潮中,朱先生的坟茔竟然被一帮小学生掘开。昔日下葬时万民景仰浩浩荡荡的场景,和今日坟茔的不得安宁对比,真让人痛心不已。
作者没有回避历史,事实上历史也回避不了。历史的浑沌性是客观存在,而年代的车轮会一直滚滚向前。后人只有在唏嘘痛心中学会了思考,国家和民族才能在思考中稳步前行。
08
喜爱的地方太多了,说也说不完。那么,这么好的一本书,作者写作的初衷是什么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白鹿原这个地方?
陈忠实老师,1942年6月出生。这部作品,老师的写作时间是1988年4月至1992年3月。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精神。长篇小说创作也深受其影响,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反思精神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陈忠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之中,有了对《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并且完成了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他说:“我突然意识到,我对我脚下的土地(白鹿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渊源、历史演变,以及原上经历了哪些大的历史事件,都不了解。我要了解我周边这几个县的演变,就是包围着西安的三个县:长安、蓝田、咸宁(辛亥革命前的西安建制)。”
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年少时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陈忠实了解白鹿原昨天的办法,一方面是走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的记忆中去找寻家族历史记忆的残片。另一方面,他仔细查阅有关白鹿原的县志。
他首先了解的就是蓝田县。当他打开蓝田县县志的第一页,就看到了上面引《竹书纪年》中的一句话:有白鹿游于西原。因为白鹿原位于蓝田县的西边,所以被称为西原。白鹿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他。
通过蓝田县的县志,他不仅了解到蓝田县的一些事情,也了解到原上的一些事情。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白鹿原。
第一件让他为之震惊的事,是在辛亥革命后不久,白鹿原发生的一次“交农”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人们以为自己的日子从此能好过些了,然而新任的蓝田县官员却要向农民征收远远超出封建清朝的税收。所以,包括白鹿原在内,整个渭南地区都发生了一场交农运动,就是把农具交出去,罢种罢收,实际上就是农民的罢工运动,他们当时的罢工形式,就是把镰刀、铁锨、斧头交给县长。看到这样的历史,他第一次震惊:我们号称知书达理,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白鹿原人,竟然有这么强烈的反抗意识!
《白鹿原》中,这段”交农“事件,陈忠实老师写得是有声有色,读来令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在一份党史资料里,他还看到,上世纪20年代中期,原上有一个年轻人,考到北京大学念书,大概在那时接受了共产主义理论,放假回家后,他便在原上孟村镇的一个私人粮站里发展了两个农村人,建立起了原上第一个共产党小组。这件事同样令他非常震撼,因为在他的印象中,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多在北京、上海这些东部大城市。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仅仅经过了两三年时间,他怎么也想不到,身后的白鹿原孟村镇,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他甚至因此改变了对陕西人的认识。原认为陕西人保守,只要有一碗黏面吃,就什么都不管了。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没几年,在偏远的白鹿原上,就出现了党支部,怎么能说陕西人落后呢。从那时起,他对白鹿原人刮目相看,对陕西人也重新认识了。
《白鹿原》中的鹿兆鹏,就是这个原上年轻人的化身,为革命不折不挠、锲而不舍。
他在蓝田的历史资料中还查到,在刘镇华围攻西安城时,当地的地下党组织,以及一些激进团体,都在对付刘镇华。当时刘镇华在西安城东郊设了很多粮库,称作粮台。白鹿原上一个中共党员赵伯平,组织群众把刘镇华设在镇上的粮台烧掉了。这一举动对刘镇华的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以上这几件历史事实,从此改变了他对白鹿原的理解。中国近代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几乎都在白鹿原上有所反映。他从此才逐渐认识、了解了以白鹿原为代表的,他所生活的这块土地。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
反思精神在《白鹿原》中的体现就是寻根。精神和心灵的寻根。作品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并通过文中人物的个性描写,来宣传中国文化的深刻价值,从而表达自己的"寻根"理念。
作为伟大的写作者,他想为这块土地写点什么,作为民族的精神,作为心灵的滋养。
09
要写文,就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如雕刻一样,求真度越高越好。让别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感同身受。
文字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以此为桥、以达到人内心的渴盼与向往为目的地。尊重生活,生存为大,生而美好为大。
积累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和阅历,多学习,多体验生活,多思考。
在历史和个人的发展长河中,不随波逐流,心中要始终有信仰有底限,做一个真实的有爱有智慧的人。
感谢陈忠实先生,《白鹿原》于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