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日,我跟着HR去会展中心参加招聘会,一天下来,面试了很多人,说了很多话,收了很多简历,也有很多感受。
去之前,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今天招进来的人以后可能就会是同事,我会希望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共事呢?我们是代表公司去的,公司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员工?
思考过后,我觉得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我喜欢共事的人、公司想要招的人,是那种来了就可以踏踏实实做事,能很好完成交代的任务的人;是那种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善于观察,培养一段时间就能自己独立负责起一块事务的人。
招聘会当天来了很多人,有应届生,有工作过几年的社会人士。有很多刚毕业的同学面试时都和我讲,对开始的薪酬没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只希望能获得一次工作机会,想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更多东西;我感觉到ta们会做的很好,需要的只是一次机会。然而ta们中的很多人,我们公司都没有适合的岗位,只能心里祈祷祝愿ta们能找到更适合的单位和工作。
其间还碰到一个在石油行业从事工作十几年的人,和他聊了一会儿。他在原来岗位上已经做到了负责人的位置,并考下了PMP项目管理的证书,现在已经在独立带团队,可以说是业有小成。然而觉得行业前景不明朗,想要转战建筑行业,便出来投简历。这位大叔和我聊完可能感觉还不错,又拉他同事过来和我聊。在聊的过程中,我内心一方面惊叹于他们的优秀,一方面无奈于单位没有适合他们的岗位。
聊天过程中,和他们也有一些眼神的交流,我感觉自己从中看到了四十岁中年男人的困境: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希望能够通过个人奋斗和努力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然而眼下在事业上遇到瓶颈,前景堪忧,为能否继续为家人提供有品质的生活担心不已。
在这过程中,我再次体会到,资源总是紧缺且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一个优秀的人才会有很多公司来争,而有的人却一职难求。
回来以后,感觉自己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也十分感谢单位领导的包容和支持。
也因为这次hr的经历,自己有了四点感想:
第一点,人要在适合自己的的位置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从销售学的角度来说,公司开发产品时应严格针对细分市场,针对用户的买点和痛点来经营产品服务;一味宣传自己产品的优势很容易沦为商家的自嗨;在找工作这件事上也是同样,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所在,然后提早物色目标公司,了解公司的人员需求以及目标岗位的技能需求,针对性的去做准备;在简历内容上也应该突出体现和岗位相关的经历;包括在面试时候,多问考官公司的需求进而目标岗位的需求,谈问题也尽量多从你能为公司贡献的价值这一角度出发。
我始终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在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体现的。
第二点,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
有些核心原则知识和经验只占全部的20%,却能解决80%的问题。入职后,首先去找这个职位的核心法则是哪些,尽快熟悉和掌握;
定期总结工作经验,比如可以采用kps工作法,每天向部门负责人提交三个问题:keep正在做的事;problem今日遇到的问题;solution次日打算采用的办法。此举方便领导把控进度,在合适时给予支援;个人也能在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
第三点,保有平常心
很多同学刚入职时,心里会有落差,觉得做得工作没有期望的那么高大上。工作都是一些简单平常的事。一个人能够把简单的事做好并不出错,就已经比大部分人厉害了;很多优秀的前辈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从而成就了不平凡。
同时也不要怕犯错,年轻是新人的资本,这时其他人对你都会比较包容;每当你想在事业上想再上升一个层次的时候,你大概要翻倍的犯错才能有所突破;想要不犯错,唯有不做事。但是个人做事的严谨风格是要坚持培养的,即使犯错,也要犯小错,把后果放在可控范围内。
第四点,居安思危。
前几年,有一本风靡全球的书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讲述的是两个小矮人与两只老鼠的故事,其核心要义是: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我们从小被教育干一行爱一行,一份工作干到老。忠诚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把不变当成优势和优点,究竟是因为热爱,还是因为懒?
蔡康永在《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提到说,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面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在《奇葩说》中,他建议把30岁设定为中年,越早开始中年,你的人生紧张感就越强。
我们身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如果你不能抓住变化,可能什么都没做错就已经出局了。
所以,不管你是工作也好,创业也好,没有什么职业是始终有前景的,一个人要做的是让自己始终处于较高的价值区间,而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始终把推动更多业务发展和掌握更复杂的系统作为个人在岗位上的努力的目标。
一辈子很长,要学会拆分,分阶段制定小目标。安全感既不是钱给的,也不是老板给的,而是在不断拓展个人能力圈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在此过程中,我们会不断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做到最好,然后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人生每到一个阶段都会新的危机感,只有不断行动,寻找变化的出口,才能找到生而为人的终极安全感。
90后名人李诞说过,以前一直以为开口是在书里,在朋友前辈那里,在厉害的高手那儿。其实在你做事的过程中,只要一直在做事,慢慢就顺了,你人也没那么容易虚弱了。逃避的门槛太低,放弃也太容易。
据2017年中国名人榜单收入统计,范冰冰赚了2.44亿。即便如此,37岁的范冰冰嗅到了作为明星的职业危机,近期开始兼做美妆博主,一个她适合做也擅长做的职业。
大明星尚且如此,作为职场人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快快行动起来,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更好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