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5《坛经·疑问品第三1》

15《坛经·疑问品第三1》

作者: 朱红东 | 来源:发表于2022-05-14 19:10 被阅读0次

    【原文】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浅析】

    1、何谓功德?福德?

    2)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是求福徳,不可将福德等同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3、布施、持戒、忍辱都是在求福德、修福德。当然这也是可以的,但也不可有目的性。如梁武帝。

    4、精进、禅定、般若们是功德。具体表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5、此功德、福德之分为初祖达摩所言,勿疑先圣之言。当然武帝没有为自己求福报,而是为天下人。他享年86,在位48年,虽后被侯景乱臣饿死,其实他的福报也是蛮好的。

    6、功德在法身中,为什么?

    1)因为不论是积德行善,布施吃素,都是做好事,得好报,有福德。或今世,或下一世得好的报应,这都是因果。色身做,色身报,福德在色身中,肉体的享受。己做不失,未做不得,屡试不爽。

    2)但是功德是抄经、诵读,精进、持之以恒地在浇灌、善护念你我的善根。是把色身转法身,从迷茫走向清醒,从小我走向奉献,从一滴水融入大海。

    3)一心起,而宇宙知。是在升维,跳出局限的束缚,开天眼,道眼、佛眼、法眼,内心得劲,功德在法身中,死而不亡者寿,法身不灭,伟大的灵魂不灭。

    4)法身就是与众生为一体,便是道家思想的“后其身、外其身……,以其无私,成其私”如六祖言“功德在法身中”当然,福德便在色身中。

    5)摆脱生死,不生不死,超越生死,与众生、天下苍生为一体。黑格尔言:人在类中得到永生,只要人类不灭,你的人格就会永存。

    7、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六祖多次分开提到功与德:先说什么是功,再说什么是德,然后合起来,功德。

    1)自见佛性是心灵所达到的境界,这叫功(类似于物理的做功,或道家的悟道);拿这个境界与人打交道便是合其德,简称德。德者得也。

    2)天地不知有功,生长万物,化而为德。类似于《让子弹飞》里鹅城三件事。(自行百度)

    8、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可能会在某件事,某个地方有所悟,领会到佛性,但回到家,看到孩子不学习,老婆没做饭,自己又著境了,又跟着外境走了。这便是滞,有断裂。

    9、内心谦下是功,只要有所悟,知道应该谦下,虚静、示弱、无为,那便要时刻提醒、时刻保持。如此心之本体应万法,离开支配我们的念头(假心),不让环境变化,念头生生灭灭。

    10、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功即物理的做功,讲内心本有的境界;而境界的高低不是你说有便有,要让别人说,别人知道。你内心是不是干净,无染、无贪欲、无小我,在事上验、事上磨才是真,以佛、良知、正念的角度看清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该干嘛就干嘛,不抱目的,亦不偷懒,这才是有德。

    11、功德是法身,福德是色身。真修行,便是去小我,去贡高我慢心。去四自心(自是、自见、自伐、自矜)。“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修身切不可狭隘理解大隐、小隐去修自己,而是在事上磨,在与他人关系上,交往中修炼自己的贪嗔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有你,所以有我。

    12、今天大多到拜佛,都是在修福德、福报,不是功德。许愿、为了世俗的幸福。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本小节重点讲功德与福徳的区别。修行就是为了修功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5《坛经·疑问品第三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jm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