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抚养费都给你,你还想怎么样?”
某次离婚案件庭审后,某个男法官这样质问我的当事人.
她羞愧,低下头,支支吾吾地流着泪:“不想怎样了,不想怎样了!”
我非常气愤,要插嘴,法官一脸不耐烦地打断我: 你一个没结婚的小丫头在那说什么说。
为什么当事人这么懦弱?难道这是中国女人的常态?
“我还想怎样?抚养费,孩子都判给我,那是应该的!男人繁衍了自己的后代,不尽扶养责任,他和畜生有何区别?! 孩子判给我,那是因为我是女人,我的天性比他能更好地养育孩子!什么时候抚养费和孩子成了战利品,成了资产衡量的依据?!"
“我还想怎样,我要他赔礼道歉!是他对不起我,是他辜负了我,是他先不信守承诺!除了法律,这个社会还有道德规范! 无论是家暴还是出轨就是触碰道德底线,就是对社会规范的蔑视和践踏!应该受谴责和鄙视的是他,而不是作为受害者的女性!”
这是现实世界真实的一幕,每每读来,内心都无法平静。
曾经在媒体上看到一个电视报道: 一位农村出身的大学教授,在某大学早已功成名就,其住所就在大学校园,某日,一对着装朴素的姐妹找到了他的家,被他拒之门外。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位知名教授在多年前考取本校研究生之前,在农村早已娶妻生子,和前妻育有两个女孩,这些年,全靠妻子一人在农村种地养活这两个孩子,如今这对孩子双双考入大学,而母亲因为积劳成疾,已病倒在床上,再也拿不出高昂的大学入学学费了。
不得已,才让孩子们到这个城市去找她们的“父亲”去解决这个问题。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位在中国高等学府教书育人的教授,避而不见这了两个孩子,更别说支付学费了?!即使孩子们无奈请来了电视台来曝光此事,观众看到的是:明明家里有人,这两个孩子在“父亲”的家门口敲了前门,又绕到后门阳台再次敲门,拍门,甚至砸门,都没有任何回应!
看似简单的扶养费之争的背后是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问题,是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和受教育权利的问题。
1923年12月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做的那篇【娜拉走了之后】的演讲稿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女人精神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独立,否则除了堕落就是回来,而在今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妇女受教育问题,只有经济上独立,才能有人格的独立。
小兰是我大学好友,毕业后回到家乡结婚生子,丈夫对婚姻的背叛让她无奈地走出了家门,她很幸运,在朋友的帮助下在上海的一家美资公司找到了职位,两年后,公司把她送到瑞士一所全球知名的商学院攻读MBA,三年后,她顺利毕业了!公司又派她远赴德国的分公司做财务管理,她一个人带着儿子在外面打拼,心力交瘁,不久她和公司的一个来自香港的同事谈起了恋爱,对方的妻子突发疾病故去了,留下一个儿子。
身在异乡,相似的经历,再加上又是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东方人,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不久就同居了。那年小兰回国探亲,同学聚在一起,我们都为她高兴,也劝她好好珍惜这段情,早日修成正果。她一脸惆怅,脸上根本没有一个沉浸在爱情中的女人应有的幸福感:他儿子看不上我,总是给我找麻烦,他爸爸送我的名牌皮包都被他剪了很深的口子,丢在垃圾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我儿子比他小,我一出差,他就欺负我儿子,每次回来,儿子都告状,我真的一筹莫展啊!
她回国后,我们一直保持通讯联系,得知,在相处了两年后,还是由于种种矛盾,他们分开了,那个香港人带着儿子去了新加坡,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彻底了断了。
又过了几年,我再询问她个人感情的事,她黯然道:找了几个外国人,都不合适,他们除了对性感兴趣以外,根本没有结婚的打算,我劝她回国,凭她的学历和资历在上海找个工作不成问题,她感叹到:
我何尝没有这样的打算,可是我儿子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坚决不回去;最重要的是:德国这边有很好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对单亲妈妈,从购房,纳税到退休金都有保障,就拿购房来说,假如一套价值100万元的住房,单亲妈妈50万元就能买到。我们年龄也不小了,抗风险能力会越来越小,我盘算来盘算去,还是决定留下来!
小兰就这样在大洋彼岸留了下来,后来她跳槽出来,到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做了财务,她常常对我说:我最感谢的就是那家美国公司,在瑞士读MBA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假如有机会,我还是希望有机会为它效力。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四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