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浓浓乡土情悠悠学者心——再读《乡土中国》有感

阅读│​浓浓乡土情悠悠学者心——再读《乡土中国》有感

作者: 昌言微文集 | 来源:发表于2019-08-27 08:07 被阅读0次

    已经记不清是多少次重新拾起《乡土中国》了。每每觉得生活中缺少点什么的时候,脑子里就会蹦出《乡土中国》的影子和费老慈祥的模样,于是从书架上抽出那本泛黄的小书,找寻心灵的慰藉。

    钟情于《乡土中国》,有两个因素。一是其作者费孝通。从我了解费孝通那一刻开始,我就十分敬佩他。敬佩他不是因为他有多少著作,而是他为了“搞清楚”中国社会的状况,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用脚丈量着中国的土地,用心丈量着中国的社会。他不居功自傲,潜心研究,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征服”了无数“浮躁”的社会学工作者。他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为他“做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其正文。《乡土中国》犹如一位老者给孩子们讲故事,从家族到礼治,从血缘到地缘,从家族管理到基层民主,洋洋洒洒,道尽了乡土社会的万千景象,不夸大,不隐晦,到处散发着浓厚的、生动的乡土气息。

    在《乡土中国》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差序格局》。个人认为,差序格局是中国一切问题的源头,也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差序格局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费老眼里,传统中国社会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同时又分属于许多其他圈子的不同层级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费老的“差序格局”,总结了中国社会复杂而又独特的人际网,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可以此概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以“水波纹”来比喻这样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在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个体依据自己圈子范围界定公私领域的界限。这一圈子,既是“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又是富于伸缩的,因中心个体的社会势力大小而变化的。小到穷困人家的两三家街坊,大到富可敌国的地主官僚,均处于这一格局之内。在这一格局中,道德与伦理成为维系关系的纽带,并且以自我为中心,“推己及人”式地普及开。在伦理道德起作用的场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为儒家纲常里的人生理想。因为有着根深蒂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在当今社会,虽然“差序格局”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了,但是中国社会的“源头”性影响依然存在。在整个社会中,依然强调修身克己的重要性——只有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达济天下”的梦想。


    费老的《乡土中国》,源于很纯粹的乡村生活。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乡下人”“进城”也成为普遍现象,承载着《乡土中国》中的各种现象逐渐在乡村中销声匿迹了。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人的流失带来了文化的流逝。传统的礼治逐渐被法治所代替,血缘关系、地缘关系逐渐被业缘关系所代替,淳朴的“礼尚往来”也逐渐被“利益往来”所代替……诸多的变化,已经让许多“现代人”读不懂《乡土中国》了。

    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村社会入木三分的描写。《乡土中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已有80多年的时间。这80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社会,更是翻天覆地的巨变。费孝通先生当年解读、阐释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今天我们重读《乡土中国》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在。费孝通先生的理论是开创性的,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在解读时应以书中理论为基础,结合现在社会发生的变化,客观理性地去看待,不要轻易否认前人的研究成果,也不要随意“注释”现有的社会现象。任何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底蕴在支撑。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作为“初浅”的研究者,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份理性与矜持,传承并发扬费老脚踏实地、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以“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心态,客观公正地做好调查,用心感悟,用笔书写,让人们从文字中读人间万象、世间百态,读懂现代化的中国社会。


    关键词:阅读,情感,历史,健康

    上庸君(shangyongjun1)与头条号、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微博、简书等多家新媒体同步,每日呈献4图文,供大家乐读与评论。敬请关注和支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浓浓乡土情悠悠学者心——再读《乡土中国》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hsectx.html